青春服务热线|被高温支配的夏季,无人看管的河湖道野泳屡禁不止
2025-08-28 青年

青年报·青春上海见习记者 朱彬/文、图、视频

远香湖,作为上海西部最大的人工湖,有着“小洱海”的美誉。每到夏季,这里一度成为游泳、划船、帆板、冲浪爱好者的度假胜地。

当城市安全管理的红线遇上代际相传的戏水习惯,一场生命与自由的博弈,在每个未设防的水域轮番上演。

无人看管的嬉水地每年都成事发地

8月7日晚,保利大剧院旁的亲水平台上,数十位市民正带着各式泳具陆续下水。

从东北来沪探亲的高中生吴就(化名)也是其中一员。虽然不太会游泳,但她还是抱着自己稍大的游泳圈跳进远香湖,游到菖蒲草外围更深的地方便沉入了水中。

“发现异常时已经接近20点。”勇盛救援队队员吴明回忆道。尽管他的执勤点距事发地不足20米,但在人头攒动的湖面上,就像要在沸腾的粥锅里找一粒芝麻。等周围游客察觉异样呼救时,一切都为时已晚。

事发后的远香湖

边上很浅,这是经常来这里游泳、划船的李想(化名)对远香湖的印象,也是非常有代表性的一种“误判”。

事故一周后的中午,他趁着志愿者和巡逻人员工作之余的时间,又来到了这里。

下到第一个平台,水只没过他的脚踝,到第二个平台,水已经到了他的膝盖,再往外一点,水面上只能见到他的上半身。

自事发后两天起,这里下午3点开始就有第一批志愿者和联防人员值班。赶在3点之前,李想和朋友带着装备离开了。

实际上,远香湖水位并不像李想说的那样,除了岸边较浅之外,最深的地方可以达到四五米深。“这里每年都会出事。”嘉定区志愿者崔阿姨今年又成为在湖边站岗的一员。从8月9日开始,他们便正式上岗,包括志愿者、网格员和联防人员在内,每天至少10个人守在岸边。

目前,远香湖入水口已被围栏拦住。从开放无人管到巡逻拉线,一些市民还未能适应突如其来的转变,仍有人带着游泳装备前来。有市民带着自己的孙子前来,看到围栏后,听散步市民的建议去了奉贤区的碧水金沙,“那里有浅水区和深水区,还有人看管”。市民冯先生却和联防人员辩论了起来。这些警示标识随处可见,却被视若无睹。

从众效应下警告标识被赋予对象化特征

除了奉贤区的碧水金沙、金山区的城市沙滩等商业化经营的成熟开发水域,上海大部分河湖道属于无人看管的地带。但夏季每至,挡不住市民前来游泳纳凉的热情。

相比同时段的远香湖,普辅陀区真光路路旁的蔡家浜和新江湾城生态走廊热闹不少,甚至成为宠物、钓鱼佬与游泳人士的必争之地。

尽管岸边插着不少警示标识,在咨询这些人后得到一致的回答却是“可以游”“可以钓鱼”。与其说这些禁令被视若无睹,不如说来这游泳的人士给这些禁令赋予了客体化的对象,以此划分出不同的群体圈层。

来游泳钓鱼的大多是六零后七零后。在河道里游泳是他们这几代人的记忆。

新江湾城生态走廊河道

住在新江湾城地铁站附近的龚爷叔每天中午都会顶着烈日到生态走廊旁的河道里游上1千米。入水口旁的安全警告牌上赫然写着禁止危险活动,包括严禁在平台附近游泳、跳水,水深危险。但按照龚爷叔的话来说,警示标识是给那些不会游泳的人或是新手设立的。在得知记者是一名入门级游泳选手后,他劝诫不要轻易下水,“这里最深处三四米,每年出事的大多是小年轻”。

而对他们这些在河里摸爬滚打了几十年的游泳健将来说,河水的深浅根本无关紧要,因此标识牌也就失去了作用。在他们看来,自己是在野河里学会游泳的,打小下河游泳的时候规定还没有出呢。与其说他们对警告标识视若无睹,毋宁说更多是对个人水性的自信。

同样60多岁的王大叔每天7点准时会到蔡家浜游上几圈,“游习惯了,一天不游感觉皮痒”,这是他和一位青岛大叔的对话,两位素不相识的游泳爱好者在这里产生了交流,陌生的“附近”似乎又渐渐回来了。

“只要游过泳的人就可以下水”“边上很浅的,新手到边上游也可以”“带上游泳圈或者‘跟屁虫’没事”。这种附近的交流又过了界。

带孩子下水游泳是难得的亲子活动

而对于很多成双结对来游泳的父子俩或是祖孙俩来说,河道却是他们打开话匣子的精神之地。

晚上7点,谢大叔下班后从家里带上救生衣和游泳圈,带着平均年龄不到10岁的三个外孙来到蔡家浜游泳。虽然小孩子学过几年游泳,但他还是不放心让他们穿上了装备再下水。半个小时后,年长一点的两个小朋友上岸坐在石椅上一边聊天,一边等外公上来。

交流后得知,他们是从北方老家那边过来过暑假,妈妈和外公在这边打工。平时上班大人都没时间,他们只能等下班这会跟着大人出来透透气、游游泳,作为一天内仅有的新鲜娱乐活动。一个小时不多也不少,趁着夜色的月光,一家老小挤在一辆电瓶车上说着游泳的心得。

晚上的蔡家浜仍然有人游泳

晚上8点,蔡家浜成为三对父女的聊天桌,他们围成一圈漂坐在河道浅水区谈天说地。李玉下班后带着自家拉布拉多出来遛圈,到这之后牵着它下水洗了个澡,宠物狗激动地绕了好几个来回。

在河对岸,一位钓鱼者的身影在游泳人士的嬉笑声中衬托得格外安静。

从晚上6点到晚上8点半,孙爷叔预备用来装鱼的桶里空空如也。这和他预想的有点大相径庭,前天早上正是亲眼见证并享用了朋友在这里钓到的十二斤草鱼,今日特意过来守株待兔。“一条也没钓到,有鱼吃了两口食就跑了,游泳的人太多了。”铩羽而归的他准备第二天早上4点约朋友一起来,凭他多年钓鱼的经验来说,那个时间段应该没有人游泳。

晚上9点在三对父女上岸后,蔡家浜送离了最后一波人转而又回归平静。小孩们先后爬上自家大人的摩托车,手上的游泳圈在风中舞动,从声音中可以听出来,他们是笑着的,可能会在长大后的某个瞬间不觉记起跟着自家大人出来游泳的夜晚。

管理野泳行为暂无法规依托进行执法

正当家长带着自家小朋友下河游泳的时候,岸上也有热心的市民提出疑问:为什么不去游泳馆,在河里游多危险?

对此,龚爷叔也给出了自己的解释:“游泳馆人更多,而且空间小,这里比游泳馆自由多了。”近千米的河道,他从亲水平台下水后只需要游一个来回就能游上千米。更多不去游泳馆的市民还有对游泳馆水质的质疑:“游泳馆有消毒水,对皮肤不好。”“游泳馆不干净。”

现在蔡家浜的水质大概在ⅳ类水平,水体清澈度较高。伴随水温舒适,水草也生长茂盛。“有些茎生草要收割掉了”,上海海洋大学教授王丽卿介绍,如果水草不割,可能会对游泳的人产生一定影响,但前提是这条河得到开放游泳的许可。

新江湾城和蔡家浜河道的浅水区域,水草已长至水面,看上去像漂浮的绿色垃圾。为了更加舒适地游泳,到蔡家浜下水的市民主动承担起了保洁员的任务,将水草挑到了岸上,不一会儿就散发出了臭味。

普陀区水务局工作人员坦言十分理解游泳人士的行为,但他们的处境也十分尴尬。站在水务部门的角度,出于安全管理和水体功能的双重考虑,普陀区水务部门并不建议市民来此游泳。“该水体的功能并非景观水,而是承担着防汛泄洪的功能。”

白天来蔡家浜游泳的市民和宠物

与此同时,目前也没有明文规定禁止市民野泳。鉴于此,他们并没有执法权,另一方面,处理这个问题不是一个部门能够解决的,需要协调其他部门。河道开通之初,他们每隔几米便插上了警示牌,但苦于没有相关法规作为执法抓手,他们只能和街道方面合作进行口头劝阻、加强巡逻。即便如此,野泳问题一直也未得到彻底解决。普陀区新闻办相关负责人同样透露,这个问题十分麻烦,没有明确的管理手势,只能监督提示,很难从根上治理。

安全和娱乐是否能得两全法?为了保护市民为数不多的夏日活动,政府部门能否为他们的安全兜底?普陀区水务部门已向上提议,计划与长征镇城管、河上公安等执法部门联手合作,加强看管人手。但在水体没有许可开放的情况下,市民个人承担着为自身生命安全负责的义务。

为了生命安全,勇盛应急救援队员吴明建议市民,若要游泳,可以去有安全员的游泳馆或者许可开放并有人看管的水域。下水前先热身,防止游泳抽筋。

青年报·青春上海见习记者 朱彬/文、图、视频

编辑:陆天逸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总机:021-61176117 |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