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文具的爱源自审美天性
2025-08-31 生活

家长带着孩子挑选文具。

青年报记者 唐骋华/文  常鑫/图

在上海鲁迅纪念馆,珍藏着鲁迅先生用过的毛笔,叫“金不换”。它用黄鼠狼毛制成,由浙江绍兴“卜鹤汀”出品。据许广平回忆,鲁迅喜欢“金不换”,原因是其选料、做工比较好,“所以他在北平、上海,都不远千里托人购用”。“金不换”陪伴了鲁迅几乎一生,不知将多少思想的火花化为了纸上的文字。

如果说鲁迅钟情“金不换”,看中的是它的实用、好用,那么他对信笺的喜爱,则更多是出于审美需求了。鲁迅用过莲花笺、花鸟笺等各式信笺,还与郑振铎共同编纂《北平笺谱》,收录北平、上海两地老字号笺肆藏版三百多种,涵盖人物、山水、鸟兽等题材。他对信笺的偏爱可见一斑。

不单鲁迅,文化人把对文具的讲究推向了极致:从端砚的纹理到宣纸的绵韧,从徽墨的清香到湖笔的精准,文房四宝中的每一件,都体现着超越实用功能的美学追求。

人类文明发展史,某种意义上也是一部器物美学演进史。一支笔、一张纸、一方砚,都不只是冷冰冰的物件,而是接纳情感、记忆与审美的载体。这种对文具超越实用价值的追求,是人性中的美好一面,古今皆然。

当下的学子无疑生活在一个物质极为丰富的时代。科技的进步、商业的发达、设计的多元,让文具的选择变得空前丰富。有能分层收纳的笔袋,让书包不再乱糟糟;有护眼的笔记本,让眼睛在长时间书写后也不觉得累;还有印着动画角色的尺子、能解压的转转笔……这些文具既照顾到学习的实用需求,也懂孩子们爱美的小心思、想玩的小天性。

家长或许会担忧,孩子是否过于关注文具的外表?这固然有道理,但也不妨放宽心。正如鲁迅既对实用的“金不换”保持专一,又喜欢各式信笺,实用与审美并非非此即彼的对立关系。一支好写的笔、一本精美的笔记本,都可能成为学习的“好搭子”,带来意想不到的愉悦和动力。

让我们以温柔的目光看待孩子们对文具的小小执念吧。当新学期的晨光照进窗棂,那些精心准备的文具将在课桌上静静等待,仿佛在说:“未来的日子,我们一起书写。”

青年报记者 唐骋华/文 常鑫/图

来源: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总机:021-61176117 |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