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小城青年的历史叙事:正本清源,守护真知
“独夫之心观天下”账号负责人王奕勋在活动中交流发言。
青年报记者 刘昕璐/文 施培琦/图(除署名外)
从小城青年成长为畅谈家国历史的新媒体博主,再到入驻杨浦“V聚场”,B站“独夫之心观天下”账号主理人王奕勋,以多重身份的蜕变,印证了“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的深意。
“这是一个年轻的行业、年轻的领域,我们也是年轻人。有能力的青年,在年轻的行业中做好自己,就会有人看得到。”90后王奕勋说,此次“沪九条”的出台,意味着上海正将目光投向这群互联网内容创作者,而杨浦也将成为他们的“白月光”。
创业失败
债务成为转折点
2018年,大学毕业的王奕勋怀揣着创业梦想回到了家乡黑龙江省大庆市。那时他满心以为凭借自己的能力大展身手。然而,刚开始的创业路,并不那么好走。他开了一家餐馆,却因经营不善,在短短两年内黯然收场。
人生首次创业以失败告终,王奕勋背上了债务。“不过我觉得人还是需要一点压力,因为这会逼出更多的潜能。”始终保持良好心态的王奕勋开始重新审视前途。是不是应该换个行业?当时,他冒出的第一个想法就是做UP主,哪怕先从运营岗位做起。
在汹涌的互联网大潮中,该打造什么样的账号?以什么样的形象面对观众?这些问题一度困扰着他。王奕勋坦言,常见的颜值赛道和炫技赛道都不适合自己。更重要的是,他察觉到,接收过量碎片化信息,正在不断侵蚀人们的逻辑思维能力,让人的大脑被驯化成完全由情绪直觉指导的状态。
面对流量诱惑,他本能地拒绝做一个信息碎片的制造者。但是,“该从哪里切入?”在思考内容创作方向的同时,王奕勋选择加入一家初创企业,在运营岗位积累经验。那段时间,他有了大量时间和精力,刷短视频也成了工作的一部分。他逐渐发现,2020年的短视频领域中,有一条巨大的赛道正在崛起,那就是知识与内容赛道。
“V聚场”汇聚了大批互联网优质内容创作者。
坚持观察
发现行业的另一面
本科读工程专业的王奕勋喜欢历史。他的个人兴趣偏好被算法捕捉后,平台不断推送历史类UP主和视频。在评论区里,很多粉丝就历史文化的立场进行争论,围绕明清、汉唐话题进行讨论,这成了王奕勋产生创作灵感的起点。
“任何创作者都需要原发的、向上的推动力来进行创作,当时我也说不清那是什么,”王奕勋告诉记者,“今年再回望,我觉得有一个词可以概括——叙事的势能。”王奕勋觉得,每一个内容创作者都需要这种叙事的势能。积蓄足够的势能,才能带来完美的作品,“就像一次流畅的高山滑雪,从上到下,过程和动作都是完美的”。
王奕勋的“势能”,或者说他进行内容创作的那股子冲劲和执着,发端于一个极为朴素的观念——“对历史要正本清源”。本之所以要正,源之所以要清,是因为谬误尚能堂而皇之地现形,更有甚者竟能大行其道。围绕历史文化立场的讨论,成了王奕勋积蓄势能的“战场”——输出正确观点,反驳错误言论,在一次次交锋中,“势能”变得越来越大。
“讲好中国的历史、世界的历史,抵制历史虚无主义,这就是我创作的初心,也是我认为有意义的事情。”王奕勋说,他不断勉励自己,一旦初心歪了,叙事势能的那座高山就会“轰然倒塌”。
“V聚场”充满视觉冲击力的内部通道。
找准方向
开启创作新旅程
2021年,王奕勋正式转型为历史科普UP主,取名“独夫之心观天下”。起初,他的创作之路并不顺利,由于缺乏经验,他的视频内容反响平平,粉丝增长缓慢。这时,距离他首次创业失败背负债务,仅仅过去一年。
王奕勋并不讳言内容创作起步阶段的艰难:“基本上是一直在赔时间、赔精力,也没有真正的收入。”以至于,他还中途断更了一阵。只不过,这次中途断更,可能是他人生经历的重要转折,也是他创作“势能”再度积聚的关键节点。
那段时间,他来到北京,成为共青团中央新媒体中心的历史编辑,成为“团团”的一员。幕后工作和执笔发声的双重历练,以及那些阅读量10万+的文章,让他对内容创作以及“对历史要正本清源”这句话,有了更坚定的认知。
电影《长津湖》票房突破50亿元之际,当时身为网络大V的罗某平竟公然侮辱志愿军“冰雕连”英烈,还声称“国人少有反思这场战争的正义性”。王奕勋主动请缨,想聊一聊抗美援朝的“正义性”。
“‘若是那豺狼来了,迎接它的有猎枪。’正义战争是一个民族保卫其独立性和尊严的最后手段,志愿军将士为之奉献生命时的无怨无悔,显示出他们是比那些出言侮辱他们的人更高洁的存在。当年,他们保护我们;今天,让我们来保护他们。这,就是正义!”有理、有据、有节,王奕勋态度鲜明地写下《为什么要反对那些侮辱英烈的人?因为正义!》一文,发表在共青团中央公众号上,得到了网友一片好评。
在“团团”的那段岁月,王奕勋还执笔出品了《吃饱饭这事儿很难吗?粮食安全对于中国真的很重要!》《全球可持续发展,中国给出答案》等多篇高赞文章,这也让他为再度回归自己账号的内容创作积累着叙事的势能,积累了更多资源和见识。
“V聚场”内的“撸猫”区域。
坚持初心
用视频讲述中国故事
再度回归UP主身份后,随着粉丝数量攀升,王奕勋明显感受到网民素质与内容审美能力的提升。为此,他还去读了历史学硕士。
“对UP主来说,粉丝越来越挑剔了。”王奕勋说,从表面看是UP主在筛选粉丝,实则观众也在筛选内容。“中国网民素质的整体提升与增长,与互联网内容创作者提供的高质量内容息息相关、相辅相成,而我们应该继续从自己的角度出发,讲出更精彩、更真实的中国故事。”正是看清这一点,王奕勋把对历史的热爱融入视频中,通过讲述历史事件、分析历史人物,向观众传递正确的价值观和历史观。
在追求优质内容的道路上,他始终坚持自己的初心——只有内容有观点、有深度、有逻辑,才能真正吸引观众,才能在短视频的浪潮中立于不败之地。“我不希望通过煽动情绪来吸引流量,而是希望通过理性分析和叙述,让观众对中国历史和文化有更深入的了解。”他说。
在“独夫之心观天下”的视频内容中,涵盖了社会评论、历史文化、国际关系等多个领域,每一期视频都经过精心策划和制作。他希望自己的内容能够引导观众深入思考,而不是仅仅停留在娱乐层面。“期待观众能够通过我的视频,学会尊重知识、客观辩证地看待问题、理解世界。”王奕勋表示。
这种理念与他反对历史虚无主义的立场一脉相承。他认为应该潜移默化地引导观众理性客观地看待问题和世界。他的努力逐渐得到了回报,粉丝群体正在逐渐扩大,从最初的小众关注,到如今拥有52.4万粉丝。
政策支持
为创业青年点亮前路
在短视频创作的过程中,王奕勋发现,自己的粉丝主要分布在东南沿海地区。他意识到,上海作为中国重要的经济文化中心,拥有庞大的网民群体和广阔的发展空间。如今他从视频输出跨入直播领域,面对的是更快的节奏、更高的热点敏锐度要求。“直播内容往往依托新近事件、热点,包括国际形势的变化,再融入我的分析与解读。”
今年4月,他正式来到上海,并于“沪九条”颁布后第一时间入驻杨浦“V聚场”。在这里,他体验到上海对互联网内容创作者的切实支持。
“来到上海后,我充分感受到政府部门对创作者的热情。他们不仅考虑我们的创作需求,还关心我们的生活状况,努力为我们营造良好的创业环境。”王奕勋感慨道。上海的包容性和创新活力也深深吸引了他。在这里,他看到了更多发展的可能性,也更加坚定了自己在短视频领域继续前行的决心。
从2021年成为一名创作者开始,王奕勋就不断验证心中所想:只要年轻人做好自己的工作,付出的努力就一定会被看见。他也愈加相信,只要坚持初心、努力奋斗,就一定能在自己的领域中发光发热。
“在中国,每一个有能力的青年都不会被辜负。”他说,他的故事,也只是无数在短视频浪潮中寻找机会、不断成长的青年的缩影。大家正用自己的智慧和努力,为这个时代注入新的活力。
受访者供图
Qa 生活周刊×王奕勋
Q:四月才正式来到上海,你怎么看这个城市?
A:都说上海多元而包容,我也感受到了。最没想到的是,城市的咖啡文化。似乎很多生意的谈成、灵感的迸发,都与街头的一杯咖啡有关。我这个不喝咖啡的人,也正在适应这种独特的城市风景线。
Q:转型直播后,对一个UP主的要求更高了吧?
A:的确是。这对知识储备、临场应变都有更高的要求。现在,我基本会从晚上9点直播到深夜。作为一个“夜猫子”,在这之后,我还会留出时间,去进行持续性学习和输入。
Q: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历史类UP主在此节点应该如何发声?
A:站在这一时间节点,我们更看到了以史为鉴、坚持正确二战史观的重要意义。今年以来,我的很多选题确实也和抗日战争胜利有关问题。我们唯有正确认识历史,深刻定义,才能更好地面向未来。
青年报记者 刘昕璐/文 施培琦/图(除署名外)
来源:青年报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