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距离观察文物、沉浸式观摩情景剧,“开学第一课”走进中共一大纪念馆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春霞/文 郭容/图、视频
9月1日,上海中小学、幼儿园正式开启新学期。开学首日,“树德课堂·黄浦区红色周一大思政课”2025学年黄浦区“开学第一课”活动在中共一大纪念馆举行,依托中共一大纪念馆红色文化资源,通过主题讲话、红色宣讲、文艺表演等多种形式,激励中小学生厚植家国情怀,坚定理想信念。
◆ 聆听“新四军臂章”背后的热血故事 ◆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是五卅运动100周年,也是《义勇军进行曲》唱响90周年。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中共一大纪念馆特别遴选出4件珍贵抗战文物,包括“新四军臂”“新四军借条”《西行漫记》等,它们不仅是历史的见证,更承载着那段烽火岁月的铮铮誓言与民族精神。
现场,“百物进百校,百讲证百年”第三季正式拉开帷幕,在仪仗队的护送下,一枚皖南事变后的新四军臂章被摆放在了台上。“一大研学”讲师团的张煜萌开启了第三季“百物进百校 百讲证百年”的第一讲,为同学们讲述起“新四军臂章”背后的红色故事和革命精神。
1941年皖南事变后,新四军在盐城重建军部,设计一个统一全军的新标志成为当务之急。这一重任,落在了当时鲁迅艺术学院华中分院的美术教师庄五洲身上。在重新设计新四军臂章时,庄五洲借鉴1939年的臂章样式,“N4A”(“New 4 Army”的缩写,意为“新四军”)下衬以白色椭圆,正面左右上方各缀一颗五角星,护卫着“1941”字样,以铭记在皖南事变中死难的烈士。
“这枚小小的臂章,承载的正是我们这支人民军队历经万难而初心不改,为人民独立、人民解放而奋斗不息的精神。”张煜萌的讲述让现场和在教室里观看直播的同学们内心久久不能平静。
近距离听了新四军臂章的故事,黄浦区卢湾一中心小学四年级学生王奕铭深受触动。“原来小小的臂章背后,藏着新四军叔叔们不怕吃苦、保卫国家的故事。他们那么勇敢,我特别敬佩。”王奕铭说,自己也是一名“红喇叭”小讲解员,将把今天听到的故事讲给同学和家人听,“今后,我也要向英雄们学习,努力成为爱祖国、有担当的好少年”。
黄浦区作为上海市首批“大思政课”建设重点试验区、立德树人机制综合改革试点区,联合中共一大纪念馆共同推进“树德课堂·黄浦区红色周一大思政课”项目建设。该项目通过馆校协同、资源整合与实践育人相结合的方式,充分发挥红色文化培根铸魂、启智润心的育人功能,致力于构建新时代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范式。
现场,黄浦区教育局与中共一大纪念馆签署“馆校合作”备忘录。双方将立足党的诞生地、初心始发地、伟大建党精神孕育地所在区,共同树立具有示范意义的大思政课实践标杆。
◆ 把红色传承讲成自己的故事 ◆
“同学们,你们知道望志路106号藏着什么秘密吗?那不是普通的门牌号码,而是永不熄灭的红色火种!我们卢湾一中心小学就在隔壁,自2006年起,我们‘红领巾’的声音在这里回响。20年来,超过2000名小小讲解员站在这里,用稚嫩却坚定的声音,把红色故事一遍遍讲述。”活动中,卢湾一中心小学的同学们表演了诗朗诵节目《我们都是小小讲解员》,孩子们用普通话、英语、沪语、快板等形式讲述党的故事,展现了新时代少年对信仰的坚守与传承。
上海市卢湾中学、上海市大同中学的同学们,也分别带来了情景剧表演节目,再现了革命年代先辈们不怕牺牲的精神。
“看了同学们和初中、高中哥哥姐姐们的表演,我了解了许多故事,比如中共一大的召开、新文化运动、五卅运动等等。”卢湾一中心小学四年级学生张穆清说,他们的表演很生动,仿佛把自己带回到了那个年代,“我被先辈们的精神深深打动,今后我也要向他们学习,努力学知识、学本领,早日成为更优秀的自己”。
卢湾中学的张天翌同学也表示,这样一堂“开学第一课”让自己心潮澎湃,“回顾历史是为了更好地展望未来,我们要为中国式现代化贡献自己的力量”。
“能在党的诞生地参与这样一场庄重的开学仪式,本身就是一次深刻的爱国主义教育。”卢湾一中心小学思政教师武晓菲介绍说,今年的“开学第一课”,孩子们观看一大纪念馆仪仗队升旗、近距离观察文物、沉浸式观摩情景剧,这也是“红色周一”大思政课程的核心理念。“更让我们感到振奋的是,学校今后还将作为黄浦区‘红色周一’大思政课程的备课团队,与各位专家学者、初中、高中学段的教师一起研发课程,将红色场馆资源转化为鲜活的课堂,把信仰的故事讲得更接地气、更打动人心,努力实现‘让历史活起来,让课堂动起来,让信仰强起来’的目标。”
【 链接 】
开学第一课,地铁安全进校园
开学首日,上海市宝山区南大实验学校的开学第一课聚焦地铁安全,上海地铁维保青年企业文化宣讲团连续第八年走进开学典礼给同学们传授地铁安全的相关知识。
为进一步激发孩子们的学习热情,维保团委将开学第一课内容进行了升级,结合时下的谷子热点,将地铁维保专业安全内容制作成一枚枚精美的谷子,用孩子们喜闻乐见的方式,传播地铁安全知识。
活动中,宝山区青年宣讲团、维保青年企业文化宣讲团的讲师采用双语教学的方式,为孩子们详细讲解了地铁的历史沿革、列车运行知识以及安全知识,引导孩子们了解“安全乘车·文明出行”的相关知识。全面增强小朋友们对地铁历史了解的同时,也将搭乘地铁必备的安全意识入脑入心。
现场,模拟驾驶台、3D受电弓、供电触网、通信对讲机、钢轨检修车、智慧基地沙盘、消毒喷雾枪受到了孩子们的一致好评。这批由维保青年企业文化宣讲团联合“雏鹰”青年工作室打造的职业教具,能够在理论课程后进一步全方位地帮助孩子们了解地铁维保系统,以“主人翁”的姿态共同成为守护公共安全的小卫士。
“通过这次活动,我们将公共出行安全知识在孩子们的心间播撒下安全的种子。未来,我们宣讲团的小伙伴们也将持续深化‘双语教学+职业体验’的教学模式,打造孩子们喜爱的地铁安全文创,通过生动的方式,让孩子们将公共出行安全知识入脑入心。”宝山青年宣讲团及维保青年企业文化宣讲团青年宣讲员徐业说。
“这堂地铁安全课真的太有意义了!”四(2)班杨础睿同学说,除了安全知识,老师还分享了很多有趣的地铁小常识,“我知道了世界上第一条地铁是1863年在英国伦敦建成的,原来地铁的历史这么悠久!更让我骄傲的是,上海地铁只用了32年,就织出了一张总长896公里的地铁网”。
本次活动由宝山团区委、宝山区教育局、宝山区少工委、维保团委联合主办,活动中,维保青年志愿者还收到了宝山区南大实验学校颁发的“校外辅导员”聘书。今后,每位志愿者都会与多名小朋友结对,小朋友在日常学习或者生活中遇到难题,也可以向“校外辅导员”寻求帮助和指导。未来,青年宣讲员们将持续迭代“地铁安全进校园”课程,通过“双语授课+职业体验”的全新授课模式,进一步做好公共交通安全宣讲,为全市的中小学生撒播“地铁安全·社会共治”的种子。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春霞/文 郭容/图、视频
编辑:张红叶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