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戏剧讲好“文化三地”的红色故事,虹口区戏剧“开学第一课”话剧《千里江山图》公演
2025-09-01 文教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春霞

1933年,上海北四川路,一群人行色匆匆奔赴一个秘密会议。然而人还没到齐,会场外突然有人跳楼身亡,紧接着枪声大作,特务很快包围了会场。究竟是谁走漏了风声?谁是“西施”“老开”?“千里江山图”的行动内容究竟是什么?虹口地下党员陈千里临危受命,转移险战就此展开……8月31日,虹口区戏剧“开学第一课”师生版话剧《千里江山图》登上北外滩友邦大剧院的舞台,分上午、下午两场公演,吸引了全区各中学千余名师生代表观摩演出。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采访获悉,近十年来,虹口教育以“红色戏剧进校园”为载体,联动社会优质资源,组建中小学戏剧教育联盟与中心教研组,形成“每年一部红色戏剧、开学一课集中公演”的育人传统。迄今为止,虹口教育已打造9部学生红色戏剧作品,公演30余场,线上线下观演超10万人次,成为虹口“大思政课”建设鲜明的标志性品牌。

  ※  师生同台演绎上海隐秘战线革命往事  ※  

此次公演打破以往单一学生出演模式,首次采用“师生同台”形式。作品改编自第十一届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虹口区同济大学附属澄衷中学校友、著名作家孙甘露先生的同名长篇小说《千里江山图》,演绎了1933年发生在上海隐秘战线上一段惊心动魄的革命往事,艺术地展现虹口这片红色热土的历史映像。

演员团队既有区内学校的校长、教师与初高中生,也有对口援建的青海果洛藏族自治州学生。在上海话剧艺术中心的专业指导下,20位虹口师生登上专业舞台,以细腻的表演缅怀革命先辈,用艺术语言激活文学经典的时代价值,为青少年搭建起与那段峥嵘岁月对话的“心灵桥梁”。

上海市长青学校校长郭斌在剧中饰演了“老方”一角,以前的“开学第一课”,郭斌都是坐在台下看演出,今年第一次走上舞台表演,让他觉得很有意义:“作为一个校长,还是应该有一些艺术涵养,这样设计出来的学校课程、学校文化可能更加具有文艺范儿,才能让艺术的种子较早地在孩子们心中生根发芽。”

“今天我要为每一个孩子点赞,我是零基础,他们也是零基础,能够利用两个月时间以这样的状态展现在大家面前,真的很不容易。”郭斌坦言,这部剧的走位特别多,台词和走位加在一起还是蛮难的。长青学校是上海市艺术教育特色学校,作为校长,郭斌始终认为,老师能参与一些话剧表演是很好的,“老师的课堂教学中也需要有这样一种艺术涵养,特别是在课堂教学中的那种张力,如果有话剧(表演)基础的话,是很有帮助的。”

来自青海果洛州民族高级中学的依西窝赛同学在剧中饰演了三个角色,他坦言,自己以前从来没接触过话剧,刚开始念台词时有些发音不准确,走位有时也记不住,但导演和老师一直很耐心地教导自己,“这次排演话剧,我交到了很多朋友,也知道了话剧的意义”。

上海音乐学院虹口区北虹高级中学的茅君谦也参加了演出,他感慨地说,这次参与话剧排演的经历就像一堂沉浸式思政课,“让我们真切触摸到革命先烈的崇高信仰”。

近年来,虹口教育深度践行“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初心使命,在由虹口区教育工作党委书记、区教育局局长孙磊领衔的市教育科学研究哲社项目《依托“文化三地”教育资源的区域大德育实践研究》引领下,以文聚力、以文化人、以文培元,实现了“文化资源—教育实践—价值内化”的全链条创新。

“这部话剧不仅是艺术作品,更是‘行走的思政课’,它以情感共鸣打破传统教育边界,让思政教育从‘课堂’走进‘生活’。”虹口区教育局副局长李琰说。

  ※ “全域覆盖”践行美育浸润初心  ※  

作为上海市首批“大思政课”建设重点试验区、上海市第二批“大思政课”建设整体试验区和上海市“立德树人”机制综合改革试验区,虹口区始终立足“文化三地”独特优势,将文化优势转化为教育优势,构建以文化引领“大思政课”建设的全域教育生态。

经过十年实践,虹口教育已形成“课程开发-师资培训-剧目创排-演出推广”的完整红色戏剧育人机制,构建起可量化、可评估、可复制的育人模式,为全国戏剧思政教育提供“虹口样本”。

值得一提的是,本次演出特别邀请青海果洛学生参与,开创了“戏剧思政+教育帮扶”的新路径。以艺术共创实现文化互鉴,以情感共鸣促进心灵相通,这一探索证明,戏剧教育不仅能深化本地思政教育成效,更能成为推动教育均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有效载体。

通过公开演出、教学研讨、成果展示等多种形式,虹口戏剧育人经验正在向更广范围辐射。校长、教师的深度参与确保模式“可迁移”;学生的倾情演绎彰显育人“真效果”,戏剧思政的影响力正突破区域界限。

今年的红色大戏,首创“师生同台”与“跨域协作”双模式,践行着美育浸润“面向人人”的理念:演员选拔面向虹口区所有中学及青海果洛对口学校,无论是否有戏剧基础,只要热爱表演,都能获得登上专业舞台的机会。两位从未看过话剧的藏族学生成为“革命先烈”,校长、老师褪去讲台身份演绎红色角色,虽因零基础略显青涩,却让德美融合的种子在每个人心中悄然发芽。

演出当天,虹口区教育局组织全区高中一年级学生现场观摩——在北外滩的高雅艺术殿堂里,同龄人演绎的红色故事引发强烈共情,虹口美育覆盖“每一个”、影响“每一个”的目标正逐步实现。

北外滩的舞台大幕虽已落下,但红色故事的育人回响将继续在虹口校园激荡。这场由师生共同演绎的《千里江山图》,其意义远超一场成功的艺术演出,它是一粒“信仰的种子”,将家国情怀植入青年一代心田;它是一次“育人的突破”,让思政教育发生在角色塑造的情感共鸣里、师生共研的智慧碰撞中、跨越时空的先辈对话间。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春霞

编辑:张红叶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总机:021-61176117 |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