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必胜!这些珍贵抗战影像在沪集中亮相
四行仓库今昔对比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郭颖/文、图
“国社之镜·世纪光影之人民必胜”艺术展上海展9月1日在世界会客厅启幕。展览通过140余张珍贵历史照片,以中国战场为主视角,铺展出一幅气壮山河的抗战全景图。
外国友人与中国人民并肩作战珍贵瞬间
抗战期间,许多外国友人跨越山海来到中国战场,与中国人民并肩作战。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看到,本次展览用镜头记录了他们留下来的珍贵历史瞬间。
今年是著名作家、记者埃德加·斯诺诞辰120周年。当年,他一路向西深入到陕甘宁抗日革命根据地,成为第一位到红色苏区报道工农红军的西方记者。本次展览展出了当时新华社发布的《1936年,斯诺在陕北采访途中》等照片。
此外,本次展览还特意展出了斯诺拍摄的5张珍贵照片。其中,最为珍贵的莫过于斯诺1936年8月在豫旺堡(现宁夏同心县预旺镇)拍摄的经典照片《抗战之声》。这张照片曾出现在他的《红星照耀中国(西行漫记)》中文版的封面上,画面上的小号手为红一方面军营教导员谢立全。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得到了众多国际主义战士的支援。1938年1月8日,加拿大外科医生白求恩率领加拿大和美国医疗队来华,支援中国人民抗日战争。
此番展出的《白求恩大夫》是摄影师吴印咸1939年10月24日拍摄的纪实摄影作品,记录了白求恩在晋察冀边区涞源县临时手术室里,为伤员实施手术的场景。
现场展出的《白求恩大夫》
根据记载,当时手术室距离火线约7里,由白求恩设计的“卢沟桥”骡驮架子搭建的手术台处于残破庙宇环境中,只见围着粗布围裙、穿着草鞋的白求恩正弯腰专注手术。
这张照片最初发表于1942年《晋察冀画报》创刊号,后作为插图收录于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手术台就是阵地》,并多次入选国内外展览及画册。
感受烽火岁月致敬上海这座英雄城市
作为“国社之镜·世纪光影”系列展览之一,本次展览在延续新华社摄影记者权威、专业和大气方正的美学风格基础上,以宏大的历史视野和深刻的精神内核,再现中国作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东方主战场的壮烈史诗。
整个展览包括“战争爆发”“浴血奋战”“共同抗战”“伟大胜利”和“前事不忘”五个部分,旨在通过展现抗战历史,引领广大观众走进历史深处,感悟抗战精神,传承中国人民热爱和平的理念。
主办方表示,上海作为中国抗日战争重要战场之一,其纵横交错的里弄民居间,藏着无数普通人用热血与坚守书写的抗战故事。上海还是中国抗战文化的发祥地,民族危难之际,时代强音《义勇军进行曲》正是在这里唱响。为此,展览通过特别的展陈设计结合沉浸式音乐播放,在带领观众回望历史、感受烽火岁月的同时,也特别致敬上海这座英雄城市。
展览所在地虹口是两次淞沪抗战的前沿战场,也是远东反战大会等重要历史事件的发生地。而今,满目疮痍的战场早已蝶变为车水马龙的人民城市,北外滩滨江岸线上,草木繁盛,绿树成荫。
展览尾声,专门设置了打卡“人民城市”环节。以世界会客厅一侧的城市天际线为背景,以每个参观者幸福洋溢的笑脸,为展览主题“人民必胜”留下最圆满的注脚——正是当年艰苦卓绝的“人民战争”,才换来今天和谐美好的“人民城市”。
值得一提的是,开展日恰逢开学日,上海音乐学院虹口区北虹高级中学将“开学第一课”设在了本次展览现场,为同学们带来一堂生动的历史课、一次难忘的爱国主义教育。
让高一的陈胤伯同学印象最深的正是那张《抗战之声》。“我们都看过《西行漫记》,对封面上这张战士吹号角的照片印象深刻,今天终于能看到原件,聆听其拍摄的背后故事,觉得非常有意义。”
本次展览由新华通讯社主办,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支持,新华社上海分社、上海市虹口区人民政府、新华社美术馆、新华社投资控股有限公司、新华社中国图片社联合承办。展览将持续至9月30日,9月2日起至“世界会客厅”小程序可预约观展。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郭颖/文、图
编辑:张红叶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