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城开学第一课:“护航”有力,“调频”有方,“铸魂”有料
2025-09-01 上海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陈泳均 范彦萍 林千惠 刘春霞 通讯员 李辉 吉飞 马凯 宋一江 陆毅豪 马歆皓

铃声可以依据脑科学定制,淞沪抗战纪念馆走进学校……上海的“开学第一课”花样十足。在各部门的全力护航下,申城各校将科学创新与爱国主义教育深度融合,为学生们精心准备了一场身心与思想共同启航的“开学礼”。

今天是上海全市中小学、幼儿园秋季开学第一天,上海公安机关与市教委等部门联动,为全市4100余所学校量身定制“一校一方案”。消防部门通过开展“校园第一课”等举措,科普消防安全知识,确保校园消防安全。

上海多部门全力护航秋季开学

陈泳均/图

“过马路不用跑,别着急。”“来,开车家长即停即走,电瓶车先让一下,让这批学生下车进校后再走,谢谢配合。”早上7:10,在田林三中门口,记者看到属地民警和辅警已提前上岗,并示意非机动车和下车学生注意相互避让。

在南洋中学前的龙华中路上,属地徐汇公安分局交管支队三大队民警和辅警在校门前的路面上布设好了临停反光锥。

早上7:15,静安区中山北路小学门口逐渐热闹起来。静安公安分局交管支队二大队大队长鲍志慧正在校门口耐心提醒骑电动自行车送学的家长和学生:“孩子的安全最重要,骑乘电动自行车一定要按规定佩戴好头盔。”

早晨7时,在莘城学校门口,已有不少家长提前送孩子抵达。送学家长赵先生表示:“新学期第一天就看到民警在校门外指挥交通,还有志愿者贴心护送学生过马路,让人特别安心。”校门口北侧设置了家长“即停即走”临停区域,非机动车与机动车动线分离,通行状况井然有序。

在整合社会资源方面,闵行公安推出创新举措。警方还广泛发动校园周边50米范围内的商户加入“平安志愿者”队伍,共同参与护校工作,进一步织密校园安全防护网。

在金山公安指挥中心大厅里,民警正远程操控无人机在学校周边重点区域上空开展巡飞巡查,实时监测校园周边道路人流车流,一旦发现有违停、事故或拥堵的堵点,快速调度警力介入,配合地面交警开展交通疏导。今年秋季开学,金山公安依托科技赋能,启用警用无人机助力开学护校安保,并联动视频巡逻,确保及时发现学校周边的不稳定因素,进一步提升校园安全防护效能。

风华初学子用音乐“调频”好心情

受访者/图

9月1日上午,上海市风华初级中学教育集团2025学年第一学期开学第一课居然是围绕校园学生原创铃声的。

原来,这个暑期,该校八九百名学生分成了200多个小组,共同参与了暑期“课间铃声·自主创作计划”德育实践活动——利用AI工具订制学生自己的校园铃声。

在上海音乐学院人工智能音乐疗愈实验室师生的辅导下,此次发布的五种铃声具备情绪调节功能。

在以“拨动心弦的音乐之声”为主题的开学第一课上,5位学生创作者共同发布了校园原创铃声“风铃华声”,这是从200多组作品中脱颖而出的入围者。

据悉,创作团队充分发挥各自的乐器专长,同时结合AI技术辅助创作。在上海音乐学院刘灏教授团队的指导下,经过专业的声音编排与艺术加工,这套兼具校园特色与艺术价值的原创铃声最终完成。

该校副校长姚程琳告诉记者,此前校园只有一种铃声,仅起到提醒作用。如今,铃声已拓展为预备铃、上课铃、下课铃、午间铃、眼保健操五种类型,声音随着场景的不同发生变化,不仅有提醒功能,还能调节学生们的情绪。“就比如上下课的情绪是不一样的,就采取不同频率的旋律。”

“其实我们经常思考校园里的育人场景,音乐、花香等都可以起到育人的作用。一直以来,我们都希望通过音乐的方式让校园环境变得更好。也在特定的德育活动时播放有氛围感的曲子,但要将曲子变成铃声,还需要专业机构的帮助。”姚程琳介绍说,随着上音人工智能实验室资源在校园落地,让这一想法变成了现实。

以少年之志致敬英烈

吴恺/图

9月1日清晨,伴随鲜艳的五星红旗冉冉升起,在龙华烈士陵园,2025年“开学第一课”向国旗敬礼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活动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纪念活动拉开帷幕,活动由上海市龙华烈士陵园和上海市青少年活动中心主办,青少年们在国旗下肃立,礼敬先烈,追忆历史,赓续红色基因。

走进纪念馆,革命者的狱中诗、弹痕累累的绒线背心、三封遗书……这些饱含信仰的文物,让在场学生们屏息凝神。上海市龙华烈士陵园副主任朱晓丽向同学们讲述背后的故事:“它们不仅是一次参观的记忆,更是精神的传承,镌刻在我们民族血脉之中。”

在“开学第一课”现场,海军福建基地原政治委员刘阁忠将军深情讲述了东北抗联将军杨靖宇、革命烈士赵一曼等英烈的事迹。无论是杨靖宇和赵一曼的英勇牺牲,还是众多战士投入一线的感人事迹,他希望,青少年们能有所感悟:“继承烈士的遗志,为国家的发展贡献更大的力量。”

“该如何让传承不止于记忆,让践行成为日常?我们这一代少年,应该用勤奋学习夯实报国的基础,用温暖和平传递和平的力量。”上海市梅陇实验中学的学生代表李晨菲也进行了发言,从少年人的角度铭记历史,展望未来。

发言结束后,学生们一人捧着一束菊花,缓缓走向烈士墓碑前,为无名烈士献花,静默鞠躬。走入纪念馆内,感受历史的厚重力量。“我了解到了一些与我同龄少年的英雄事迹,他们十分值得我们学习和敬佩。在未来的学习中,我也要传承英烈的精神。”梅陇实验中学七四班的胡宇博对那些同龄先辈们的故事印象深刻,郑重表示。李晨菲同样如此,她表示:“我们要铭记历史,努力学习,以少年之志致敬烈士的革命先辈。”

新学期伊始,通过“开学第一课”,在烈士故事中汲取力量,在献花致敬中传递信念。铭记历史、赓续血脉,青少年们将在学习和生活中,把历史记忆转化为奋发向上的动力,以实际行动书写属于新时代青少年的答卷。

淞沪抗战纪念馆开学首日进校园

受访者/图

9月1日开学首日,上海淞沪抗战纪念馆走进华东师范大学宝山实验学校,以赠书、思政课、主题展等形式,与师生开展了别具一格的“开学第一课”系列活动。今年恰逢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此次活动作为厚植家国情怀、培育进取品格的重要平台,通过生动的“大思政”教育,引导年轻一代深刻了解并铭记艰苦卓绝的抗战历程,明确青春航向,赓续红色血脉。

在庄严肃穆的升旗仪式中,活动正式拉开序幕。为助力同学们在课余时间深入探究抗战历史、汲取精神养分,使红色文化成为激励他们克服学习障碍、坚定前行的动力,上海淞沪抗战纪念馆向学校捐赠了一批抗战主题连环画及老兵口述史资料,供师生日常阅览与学习。

在题为《永不妥协——从上海抗战看伟大的民族精神》的思政“红”课堂上,上海淞沪抗战纪念馆的徐沁倾情讲述,并与同学们共同探寻上海抗战中的民族精神。课程以十四年抗战历程为主线,通过互动问答、视频观影、抗战歌曲聆听等多种形式,生动地讲述了真实历史事件与文物背后的感人故事,极大地激发了同学们学习抗战历史的浓厚兴趣。思想的火花在对话中碰撞,历史的脉络与现实的担当紧密相连。同学们纷纷表示,英雄不是遥远的符号,他们的精神是激励自己面对学业困难、人生挑战的强大动力。

淞沪馆还给同学们送上了一场富有意义的主题展,《碧血忠魂——国家公布与淞沪抗战相关的著名抗日英烈生平展》于开学当天面向师生开放。展览集中展示了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体名录中,与淞沪抗战紧密相关的英烈生平与战斗历程。学生们驻足于一张张泛黄的照片前,神情专注而凝重,深切感受到那段烽火岁月中中华民族的坚韧与不屈。此次巡展作为“大思政”进校园系列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通过直观、生动、触动人心的展览形式,将厚重的历史转化为鲜活的教材,引导青少年深刻领悟抗战精神的内涵,自觉传承红色基因,汲取奋进力量。

未来,上海淞沪抗战纪念馆将持续发挥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及青少年教育实践平台的重要作用,积极探索馆校合作的新模式,将丰富的红色资源与各学段学生的成长规律紧密结合,使红色记忆焕发出新的时代光彩,照亮青少年的成长道路。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陈泳均 范彦萍 林千惠 刘春霞 通讯员 李辉 吉飞 马凯 宋一江 陆毅豪 马歆皓

编辑:张红叶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总机:021-61176117 |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