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里戏外,皆是战场
周信芳演出《明末遗恨》后台留影。受访者供图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郦亮
抗战期间,上海戏曲界留下了一段波澜壮阔、坚贞不屈的抗争记忆。如今,这些史料被收藏在上海京剧院的艺术档案室。京剧麒派大师、上海京剧院第一任院长周信芳是这些珍贵文献的主角之一。一张演出幕后老照片、一份预告戏单、一本签名纪念册,展现出抗战期间一代艺术家的风骨和气节。
演完《明末遗恨》的周信芳满眼忧虑
在上海京剧院艺术档案室里,一张20世纪30年代周信芳大师演完《明末遗恨》在后台留影的老照片引起了记者的关注。原本身形魁梧的周大师在这张照片里却面容消瘦,眼睛里透着深深的忧虑。
曾参与编撰《周信芳画传》的上海京剧院艺术档案室资料员虞凯伊对记者说,周信芳当时对国家前途深感忧虑。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周信芳从报纸上得知消息后十分愤怒,随即找到剧社同仁和前台经理,表示不能再像《封神榜》里的姜太公那样“稳坐钓鱼台”,要演一些能唤醒民众的戏,并开始投入创作。
一个多月后,在1931年10月28日,周信芳创作的《满清三百年》首演。《申报》上也贴出了《满清三百年》的预告,其中明确表达了创作初衷“本台抱定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表示”,还包含“弱国无外交,救国还需自救”等具有警醒意味的内容。
虞凯伊介绍道,《满清三百年》是一部连台本戏。10月份上演的头本中,周信芳饰演了两个角色,一个是满清崛起过程中最早部族的族长乌拉特,另一个是历史上著名的明朝叛臣洪承畴,剧中洪承畴有“昔日乌纱金翎顶,今日大忠臣倒做了两朝臣”的自嘲戏词,引起台下观众强烈共鸣。
二本便是《明末遗恨》,其雏形可追溯至1910年京剧大家潘月樵排演的同名剧目。为唤醒民心,体现现实意义,周信芳在戏中使用了很多直白的词句。如“你们这些大人先生们,一个个抱着不抵抗主义,怎么不亡国?”“卖国的汉奸何其多!”等台词,让台下观众深受触动。
当时上海租界因日军暂未入侵,还处于歌舞升平的状态。很多观众慕“麒麟童”(周信芳艺名)之名而来,起初还为精彩的表演击节叫好,但随着剧情推进,观众意识到“台上皇帝都面临这样悲惨的境地和结局,老百姓只会更惨”,从最初的高兴逐渐变为痛哭,达到了周信芳创作这出戏的初衷。
甲午同庚纪念册。青年报记者 常鑫 摄
《文天祥》《史可法》预告戏单唤起民心
上海京剧院艺术档案室里还收藏一份1938年周信芳准备主演《文天祥》和《史可法》的预告戏单。虞凯伊告诉记者,1938年,周信芳带着他的移风剧社在卡尔登大戏院演出,该戏院即现在黄河路的长江剧场,是周信芳在孤岛时期最主要的演剧阵地。《文天祥》和《史可法》当时也是准备在此演出。
抗战期间,很多演员停止了演出,以这种方式进行抗日,而周信芳仍在演出。当时日本帝国主义及伪政府会收买一些演员为他们演出,塑造和平盛世的虚假景象。有人问周信芳是否要投降,他回应称,前线很多好男儿在用生命和敌人拼搏,换取和平与自由,自己只会唱戏,就用艺术作为子弹打向敌人。
1937年,周信芳辗转回到上海后,恰逢“八一三”事变,他决定继续用戏剧作为武器。1938年,《明末遗恨》已有很大影响力,周信芳再接再厉,邀请著名电影编剧朱石麟编写了《徽钦二帝》。但因上海局势进一步恶化,《徽钦二帝》只演了21天就被停演。
尽管遭受诸多迫害,周信芳并未停下脚步,紧接着开始编写《文天祥》和《史可法》这两出非常重要的戏。这两出戏最终因为汪伪政府和英租界当局的重重压力没能上演,移风剧社后来也被迫解散。但周信芳还是坚持在卡尔登大戏院舞台的两侧悬挂巨幅条幅,一幅写着“文天祥”,一幅写着“史可法”,作为新戏预告。虽然当时这一场景没有照片留存,但从戏单上可以看到新戏预告的内容,也成为那段历史的见证。
虞凯伊告诉记者,文天祥、史可法是众所周知的民族英雄,观众见此预告,既知剧目遭禁,更感义愤,抗日情绪随之高涨。《文天祥》在新中国成立后于20世纪50年代在天蟾舞台成功上演,《史可法》则成了遗憾,但《史可法》的剧本及手稿留存至今,能看出是讲述民族英雄的好戏。
1939年1月29日,卡尔登大戏院戏单,《文天祥》《史可法》预告。受访者供图
纪念册里的文化名家抗战众生相
上海京剧院艺术档案室的文献相当多,但称为镇馆之宝的非《甲午同庚纪念册》莫属。这本纪念册正是甲午同庚会举行活动的签到本。该组织由郑午昌、梅兰芳、范烟桥等人倡导成立,签到本上可以看到众人参加第一次活动的签到记录。
据虞凯伊介绍,之所以叫甲午同庚会,是因为成员多诞生于甲午年,大多数人是1894年出生,周信芳虽生于1895年1月,因尚未过春节,所以也属甲午年生人。这些文化名家都认为甲午年是国耻年,且对1943年中国的局势感到痛心,因此成立了该组织。从1943年开始,他们每年的元宵和中秋会举行两次会见,一起讨论时政、局势等。这本签到本由周信芳保存,仅此一本,幸存至今。
据甲午同庚会成员李祖夔后来回忆,因担心被敌伪政府视为秘密组织,当时他们的活动是秘密进行的,不对外声张,甚至很多人的家里人都不知晓。他们的第一次聚会选在桂林公园附近魏廷荣的私人花园,并且每次聚会都会选择这样隐蔽的地方交流。
每逢聚会,甲午同庚会的成员除了切磋艺术,还会商量为国家做事以实现抗日救亡的目的。例如,周信芳将演出的票房收入,吴湖帆等人将字画义卖所得交给实业家、银行家,设法资助购买物资、药品等,支援前线。梅兰芳蓄须明志的故事广为人知,这群人也有着共同的爱国情怀。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郦亮
编辑:陆天逸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