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温烽火岁月、倾听丝竹悠扬,开学第一课他们这么上!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春霞 郦亮 实习生 邓天银
9月2日,一堂纪念抗战胜利80周年的爱国主义思政课在上海市五爱高级中学开展,让红色基因在青年学生心中深深扎根。与此同时,国家一级作曲家顾冠仁教授带领浦东三林镇中心小学的学生们一同领略丝竹之美。
◇ 爱国主义教育开启开学第一课 ◇
情景剧与微视频生动再现《义勇军进行曲》首次播放、《大刀进行曲》首唱等历史场景,TED演讲深情诠释“四万万人齐蹈厉,同心同德一戎衣”的抗争史诗,微论坛分享师生研学团队走访上海、沈阳两地抗战纪念馆的感悟……新学期开学,上海市五爱高级中学的“开学第一课”,是一堂以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为主题的“吾爱家国·寻迹烽火”爱国主义教育实践活动成果展示,这也是“吾@说”软实力大思政实践课程第四季的专题展示。
今年暑假,五爱学子们通过课题小组调研、走访旧址遗迹、艺术创作等方式,自主探究“救亡图存”的峥嵘岁月、体会“众志成城”的伟大力量、感悟“人道救助”的正义光辉。
此次“开学第一课”展示活动,以四大专题串联起烽火岁月的难忘记忆,通过多元形式让历史“活”起来。在“救亡战歌”专题中,情景剧与微视频《从战歌到号角》生动再现了《义勇军进行曲》首次播放、《大刀进行曲》首唱等历史场景,将蓬莱大戏院《保卫卢沟桥》演出、上海公共体育场抗日歌咏大会等红色记忆搬上舞台,让现场观众深刻感受“用音符凝聚人心,用歌声点燃斗志”的战歌力量。
“众志成城”专题则带来了师生共同创作的原创明信片,这些明信片以《黄浦·红色起点》记载为依据,手绘文化界、新闻界等各界人士抗日救亡的历史场景,随后的TED演讲《救国御侮众成城》更是深情诠释了“四万万人齐蹈厉,同心同德一戎衣”的抗争史诗。
“人道光辉”专题中,课题小组的学生代表带来《饶家驹与他的南市难民区》的研究汇报。该小组在学校历史教研组老师指导下,通过文献梳理、实地考察,还原了饶家驹先生创建“南市国际安全区”及共产党领导下“国际第一难民收容所”的往事,展现战火中的国际主义和人道主义。课题小组在研究过程中有幸获得了上海师范大学苏智良教授团队的支持与指导。“铁血记忆”专题则以微论坛“铭记·传承——从烽火岁月到青春担当”分享了师生研学团队走访上海、沈阳两地抗战纪念馆等场馆的感悟,将历史记忆与青春担当紧密相连。
◇ 丝竹声中开启开学第一课 ◇
郦亮/图
浦东三林镇中心小学孩子们的开学第一课是从悠扬的丝竹之声中开始的。9月2日,国家一级作曲家顾冠仁教授走进学校,为同学们讲起了江南丝竹的历史和丝竹之美。
“江南丝竹是流行于江浙沪一带的民间器乐合奏形式。以其小、轻、细、雅的艺术风格著称。它不仅是江南文化的特定产物,也是中华民族音乐宝库中的瑰宝。”顾冠仁教授的话引得孩子们频频点头。这群江南水乡的孩子应该说都是在江南丝竹的韵律中长大的,他们都是这方面的小行家。
活动现场邀请了三林镇中心小学江南丝竹乐团的同学们来给大家讲述他们与民族乐器之间的故事,并表演了他们的拿手作品。五年级的朱颂暚认为只有两根弦的二胡却能拉出风雨、流水甚至万马奔腾,非常神奇,因此他选择了这个乐器。“每天练琴就像和二胡说悄悄话,它能把我心里的歌唱出来,这种快乐怎能放弃?”
“一起合奏江南丝竹的感觉很奇妙。”刘津润是小学三年级的女生,因为琵琶音色丰富而选择了它,“我觉得它会讲故事”,学习琵琶之后,古诗里“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就具像化了,流水叮咚的声音让她格外喜爱。但弹奏的时候却并不那么“美好”,她还记得刚开始学习的时候,琵琶都抱不稳,胳膊酸,手指按弦也疼,都想退缩了,但在老师的指点下慢慢地“开窍”了。
最亮眼的是乐团这次还吸收了两位特殊的新团员——李卡阿娜和李卡尼尔,姐弟俩都就读于三林镇中心小学。他们的妈妈是在瑞金医院工作的中国人,爸爸是多哥人,就职于上海交大医学院,姐弟俩深受中西文化影响。姐姐曾学过钢琴,能演奏不少乐曲。现场她拜三林江南丝竹乐团成员、江南丝竹浦东新区非遗代表性传承人陈宝宝老师为师学习琵琶,活泼可爱的弟弟则学习了二胡,他觉得中国民乐里有好多中国的“小秘密”,这些声音都是妈妈家乡的小记号,“让我和这里的联系更亲啦。”
活动由上海市群众艺术馆(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上海市浦东新区文化艺术指导中心(上海市浦东新区非遗办)指导,上海市浦东新区三林镇人民政府主办。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春霞 郦亮 实习生 邓天银
编辑:陆天逸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