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时评|赓续抗战精神 青春为国担当——写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
2025-09-03 时评

尚青平

1931年9月18日至1945年9月2日,5098个昼夜,凝结成中华民族历史上一页不可磨灭的篇章。

何其痛也?多少生命蒙难硝烟,多少青春止于战火,超过3500万人伤亡的巨大牺牲,是民族身上永远的伤痕。

何其壮也?无数英烈前仆后继,全民上下众志成城,迎来中华大地百年反侵略史上第一次全面胜利。

在抵抗欺辱、血战到底的烽火硝烟中,中国作为现代国家的民族意识就此觉醒,中华民族为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而浴火重生。

波澜壮阔的抗日战争,孕育出伟大的抗战精神。硝烟已散,精神永存。当代青年如何从中汲取力量,让无数英灵捍卫的疆土国泰民安,让个人的梦想辉映民族复兴伟业的中国梦?

在爱国情怀中凝聚万众一心的伟力。抗战精神的内核是爱国主义,正是爱国主义联结起的全民共识,令积贫积弱的民族在存亡之秋爆发出无比的坚韧。我们在吉鸿昌“恨不抗日死,留作今日羞。国破尚如此,我何惜此头?”的绝笔诗里,看到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在王建堂绣着“伤时拭血,死后裹身”的“死”字旗上,看到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在邓玉芬“把我埋在大路边,我要看着孩子们回来”的守望中,看到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百姓担当。“你是中国人吗?你爱中国吗?你愿意中国好吗?”90年前张伯苓的“爱国三问”,今天依旧是青年们思考人生信仰的注脚。迷茫困惑时不妨自问自省,坚定答案再出发。

在捍卫历史中守护来之不易的和平。8月27日,黑龙江省档案馆确认了抗日英雄杨靖宇将军牺牲的确切时间地点。我们为何执着于还原每一个细节、挖掘每一份史料,因为昭昭前事,惕惕后人。时刻铭记“落后就要挨打”的惨痛教训,以史为鉴去守护和平的未来,是抗战历史留给当代青年的启示。“滚烫的记忆永远铭刻,激励着我们前进”,写在百团大战纪念馆的留言簿上;“硝烟虽散,历史永存”,留在纪录片《中国在战斗》的观后感言中。只有牢记历史,才能开创未来,也只有真诚面对历史,方能堂堂正正维护和平。

在百折不挠中汲取迎难而上的勇气。1938年,毛泽东同志在延安窑洞里写就《论持久战》。5万字的小册子,不但指明了全民抗战的路径,更创造了二战史中“神奇的东方预言”。正是百折不挠的意志,成就了小米加步枪的伟大胜利,也回荡在今天无数青年勠力奋斗的身影中。从脱贫攻坚到科技创新,从经济发展到绿色生态……伟大抗战精神时刻警示着我们,不压倒困难,就必定被困难压倒,也时刻激励着我们,越是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越要迎难而上、奋楫争先。

在必胜信念中坚定为国担当的决心。乌斯浑河上飘扬着八女投江前的《国际歌》,狼牙山间回响着五壮士最后的呐喊,四行仓库铭刻着八百壮士“宁为战死鬼,不做亡国奴”的誓言。是什么让英烈们无所畏惧,已过百岁的抗战老兵李登月的话令人动容:“一定能战胜敌人,靠的就是信念。”正是这份信念,铸就了民族的脊梁。“后生可记:当年壮烈,那日从容?”抗战英雄们的事迹和精神是激励当代人前行的强大力量。“请党放心、强国有我”“祖国需要处,皆是我故乡”的誓言,见证广大青年为“国之大者”书写新的时代答卷。

时光荏苒,抗战的记忆不可磨灭。一位“10后”学生在给苏克己烈士的信中写道:“高高耸立的红十字纪念碑,警示着我们居安思危,珍爱和平,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努力奋斗。”当我们迷茫于“看不清”又“够不着”的人生目标,当我们困于“躺不平”又“卷不动”的精神内耗,何不重温《黄河大合唱》中“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的旋律,鼓起勇气,磨砺锐气,多捧几次“烫着手的山芋”,多做几次“热锅上的蚂蚁”,奋斗不息,就是青春该有的样子。

习近平总书记参观百团大战纪念馆时寄语当代青年“希望你们好好努力、奋发图强,做一个堂堂正正、光荣自豪的中国人”。当代青年,恰逢其时,当从伟大抗战精神中汲取力量,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大道上从容自信、阔步前行,去开创人类更加美好的未来。

尚青平

编辑:张红叶

编审:陈晓培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总机:021-61176117 |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