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浅”时代深耕永恒命题
无论技术如何进步,那些人类生命中的永恒命题永远值得我们关注。新华社 图
青年报记者 唐骋华
在这个被“短平快”统治的时代,深度对话仿佛成了一种奢侈。信息被切割成碎片,注意力在指尖滑动的瞬间流逝。然而真正珍贵的知识增量与情感共鸣,却始终藏在那些需要沉下心来、细细交谈的深处。最近,我们分别与葛剑雄、朱刚两位学者进行了一次访谈。这帮助我们再次确认了深度对话的价值——它让我们看见,思想如何跨越代际与学科,汇聚成照亮现实的力量。
葛剑雄教授生于1945年,朱刚教授生于1969年。二十四载光阴,划分出两代学人迥异的知识路径与学术语境,却未阻隔他们精神上的同频共振。一位从历史地理的宏大视野出发,追问“何以中国”;一位从文学心灵的微观视角切入,探寻“何以苏轼”。路径虽有别,归途却相通——那是对人文精神的坚守,是对知识温度的信任,更是对中华文化深层结构的执着叩问。
葛剑雄教授从地理环境窥见中华文明绵延的奥秘,将相对隔绝的地理单元与内部多样性的互补动力相勾连,展现出自然空间与人类历史的贯通性。朱刚教授循着苏轼的诗文轨迹,还原了一位在文学、艺术与生活哲学中不断开拓的士大夫,实现了个人命运与时代精神的细腻贯通。两位学者打破了现代学科划分的壁垒,为我们提供理解中国历史与文化的整全性视角。
尤为难得的是,他们从未将学问禁锢于象牙塔中。葛剑雄始终关注“何以中国”的现实意义,致力于在全球化语境下为我们确立文化的坐标。他警惕技术至上、疾呼“人文应成为AI的灵魂”,尽显立足历史、着眼未来的洞察。朱刚阐释苏轼,则为困于“内卷”的年轻人,提供了古典智慧——如何在受限的环境中,通过精神开拓发现人生的丰富性。他们的研究最终都落到了“人”身上,为当代社会注入宝贵的文化资源。
最令人触动的,是两位学者身上永不停歇的学术生命力。葛剑雄教授年近八旬,却豪言“80岁是新起点”,依然思考人类文明的主线,关注最前沿的人工智能。朱刚教授深耕苏轼二十余载,仍感觉“跟在巨人后面跑”,时而因一点新的领悟而欢欣鼓舞。他们用自己的学术人生诠释了何谓“腹有诗书气自华”。学术并非冷冰冰的考据,而是与时代对话、为生命赋能的活的力量。
这是一种因知识的滋养和对真理的探寻而散发出的从容、热忱与活力,穿越代际、跨越学科,熠熠生辉——仿佛一盏灯,照亮“浅”时代里那些依旧愿意深耕的人。
青年报记者 唐骋华
编辑:陆天逸
来源:青年报
- 相关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