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勇争先实干家|三年教育援青,他把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植入孩子们的心灵
2025-09-07 青年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春霞/文 受访者/图

在2025年秋季高考中,青海省果洛西宁民族中学传来令人振奋的成绩——参加高考的125名学生中,有115人被录取为本科,其中一大批学生考入重点院校。对一所建校只有6年的完全中学来说,这样的成绩非常亮眼。而作为上海对口援建的学校,这一成绩的背后也凝聚着上海“组团式”教育援青团队的心血。

常途(中)与同事们为果洛西宁民族中学的高三考生们送考,并奉上高考祝福(资料照片)

得知今年有2名学生考到了上海,在果洛西宁民族中学担任了三年党支部书记、校长的常途很欣喜。更让他感到欣慰的是,孩子们纷纷表示愿意学成之后回到家乡、建设家乡。虽然为期三年的教育援青工作已经告一段落,但如今担任上海市大同中学副校长的常途依然牵挂着果洛西宁民族中学的孩子们:“我相信这些孩子将会为果洛的发展贡献更大力量,也必将成为青海果洛跟上中国式现代化发展步伐的生力军。”

创造条件让学生走出校门、了解社会

2022年6月,得知上海将要组织团队赴青海省开展“组团式”教育工作,时任上海理工大学附属储能中学党支部书记的常途毅然报了名。“作为一个通过读书改变命运的‘过来人’,我深知教育对一个人成长的决定性作用,我乐于帮助(果洛)孩子们成长。”2022年7月底,常途随上海市第五批援青联络组抵达青海,开启了为期3年的教育援青征程,担任青海省果洛州教育局党委委员,果洛西宁民族中学党支部书记、校长。

援青期间,常途指导学生进行化学实验(资料照片)

果洛西宁民族中学是一所沪青共建的全寄宿制完全中学,面向果洛州6县招生,藏族学生占比高达97%,其中约70%来自牧区。为解决当地农牧区孩子上好学问题,在上海市的援助下,果洛西宁民族中学于2019年9月1日正式开学。

从零海拔的上海来到海拔2200米的西宁,常途经历了吃不好、睡不好的巨大挑战。到西宁的第一个月,他突发严重的牙周炎,牙齿一下子松动了十几颗,对饮食产生了巨大影响。“我本身就体重偏轻,在三年的援青工作中,我的体重从140斤降到了110斤。”

在学校开展工作后,常途发现,来自果洛的孩子们对外部世界的了解非常有限。他举例说,语文老师在讲授七年级语文第8课《世说新语二则——咏雪》时,里面有句“未若柳絮因风起”,但这句非常具象、可以产生很好联想的句子,无论老师怎么讲,孩子们始终不能理解。经过跟孩子们交流,老师才知道背后的原因:“这些来自牧区的孩子,在牧区基本上是看不到树的,更看不到柳树,对很多人来说很具象化的柳絮,在他们脑子里是没有任何概念的。”

在与孩子们的交流中,常途震惊地了解到,很多孩子从果洛到西宁读书,他们对西宁的了解,仅仅是从400多公里外的果洛乘大巴到西宁一路上的走马观花,他们进了学校就几个月不离开校门。“我觉得孩子们对外部世界的了解受到了很大的限制。”常途下定决心,一定要创造条件,拓宽孩子们的视野,让他们走出校门、走向社会、了解社会。

通过信息化技术和数字化手段,沪青学子远程同上一堂课(资料照片)

经过反复沟通和大半年的努力,常途终于让学校所有学生有了到西宁研学的机会。同时,他还积极创造条件,让孩子们走出西宁、走出青海、走向全国。对于学生得来不易的研学机会,学校都做了精心设计。“孩子是学习者,不是游客,所以我们会给他们布置一些前置性的预习要求,让他们带着问题去到一个地方,有目的地去观察、记录下所见、所思、所感,并且和更多的孩子分享。”常途说,这些工作取得了很明显的效果。

常途积极组织果洛西宁民族中学的学生来沪参加研学交流。图为果洛的小伙伴们来到上海市大同教育集团研学交流(资料照片)

募集爱心资金在学校创建人工智能实验室

在拓宽视野的同时,如何让孩子们跟上时代的步伐也是常途一直思考并重视解决的一个问题。“我们现在处在一个人工智能高速发展的时代,牧区的孩子们虽然地处偏远,但他们应该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而且他们也有兴趣和能力参与相关的活动。”于是,常途积极争取后方资源,筹建创办人工智能实验室。

常途牵头募集爱心资金,在果洛西宁民族中学建成人工智能实验室,以科技启迪未来,赋能创新视野。图为果洛当地学生在人工智能课堂里学习,引来来访国际友人的赞誉。(资料照片)

创建人工智能实验室需要大量资金,同时人工智能的细分方向也非常多,为此,常途采取“聚沙成塔”的方式,争取多路资金分批次建设人工智能实验室、购买设备、开设课程。2024年以来,他牵头募集爱心资金近100万元,在学校创建了人工智能实验室。实验室创新融入地域特色——唐蕃古道主题赛道串联历史人文,新能源展示沙盘聚焦果洛玛尔挡水电站,“双碳墙”渗透生态教育理念。沪青两地学生通过共享大同教育集团开发的课程,在代码编程与科技实践中,潜移默化地加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

援青期间,常途指导学生开展人工智能学习(资料照片)

2024年2月,教育部公布首批全国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基地名单,果洛西宁民族中学榜上有名,成为全国184个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基地中为数不多的民族学校。

除了为孩子们的发展创造条件,常途还积极为孩子们的成长解决困难。果洛西宁民族中学的学生约70%来自牧民家庭,且很多都是多子女家庭,家庭经济情况相对比较薄弱。为了解决学生们生活上的困难,常途积极联系后方争取资源,设立了温暖计划、营养计划。其中,营养计划主要给困难学生资助餐食补贴,一个学期资助900元,特别困难的资助1800元;温暖计划则是为家庭经济困难的新生免费发放床上用品。“就在今年8月24日,新一批的学生已经领到了免费的床上用品。”

厚植家国情怀为孩子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

在深入学习和调研中,常途深刻认识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中的极端重要性。他与本地教师共同主持并成功申报青海省“十四五”教育重点规划课题《青海省民族中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研究》,并积极开展研究工作。

他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作为思政课的重点内容,通过不断实践探索,形成了“四个结合”的思政课模式——线上与线下相结合、校内与校外相结合、专职与兼职相结合、传统与数字相结合,以有形有感的方式助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为民族中学的思政教育创新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常途还在学校建成“从长江到江源,与自然共生”生物多样性科普基地,鼓励学生利用假期开展生态调研,将孩子们拍摄的高原野生动物视频、三江源生态照片等纳入基地布展,让本土实践成为最生动的生态教材,引导学生增强守护“中华水塔”的责任担当。针对藏族学生艺术禀赋突出的特点,学校于2023年底成立“中国首支藏族青少年管乐团——果洛州青少年管乐团”,从零基础识谱到默契合奏,孩子们完成蜕变。

学生在常途联系爱心资金资助建设的人工智能实验室里开展绿电绿算学习(资料照片)

此外,常途还推动中医药文化进校园,与青海省中医院共建“百草园”——这片集劳动教育、药用植物科研、科普观赏于一体的园地,既是“组团式”援青医疗与教育团队的创新实践,更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生动载体。学生在辨识藏药、种植草药的过程中,领略中医药智慧,让国粹精神与民族团结理念深植心田。

在常途的倡导下,果洛西宁民族中学建设了生物多样性科普基地。图为果洛西宁民族中学学生(白衬衣为常途)在生物多样性科普基地开展校内研学(资料照片)

在2024年12月31日学校的迎新年联欢会上,常途问学生:“你们现在的幸福生活是怎么来的?你们应该怎么做?”在他的启发下,学生们意识到,任何一个善意的举动都可能为他人提供帮助,积极参与志愿服务等公益活动,就是回报社会。在常途看来,这样的教育引导,能够在孩子的内心深处埋下一颗善意的种子,“从更深更广的意义上来看,也可以把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从小就植入孩子们的心中”。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春霞/文 受访者/图

编辑:李宇婷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总机:021-61176117 |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