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上海故事唱民族精神,上海歌剧院推出原创歌曲《何其有幸》
2025-09-09 文教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陈宏

作为上海大剧院艺术中心高层次人才资助项目的首个艺术成果,上海歌剧院原创歌曲《何其有幸》近日在多平台上线。作品由上海歌剧院女高音歌唱家宋倩演唱,词作家、中国音乐文学学会副会长杨启舫作词,中国歌剧舞剧院驻院作曲家、音乐制作人杨一博作曲并编曲,旨在用音乐搭建历史与当下的对话,通过上海这座城市的故事折射出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用歌声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

  ※  用心用情为人民放歌  ※  

歌唱家宋倩是首批入选上海大剧院艺术中心首批高层次人才的艺术家之一,9月9日她告诉记者,“作为新时代的文艺工作者,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是首要的使命担当。而作为一名歌者,用自己的歌声唱出时代脉搏、弘扬民族精神、表达人民心声,更是我始终不变的艺术初心。所以,将资助资金投入到具有重大主题意义的原创作品创作,为新时代创新作、颂新声、展新貌,用高质量、有传播力的原创新曲来回望历史、致敬先辈,是我毫不犹豫的选择。”

谈及演唱体会,宋倩说:“《何其有幸》这首歌每一个音符都凝聚着对历史的致敬、对英雄的礼赞,对当下生活的感恩。而对我这个新上海人而言,这首歌也让我有一种亲切感。‘河岸边旧街巷斑驳的弄堂’‘霓虹闪着光玉兰香’,当这些熟悉的上海印象在旋律里交织,我就知道,这不是一首需要用高音炫技去诠释的歌,它需要的是‘心与心的对话’,用最贴近生活的声音,柔中带刚地把‘何其有幸’这四个字里藏着的感动、敬畏与珍惜,唱进每个人的心里。让‘何其有幸’不再是一句单薄的感叹,而成为我们与历史对话的桥梁。”

收到创作邀请后,词作家杨启舫潜心思考了许久,“我们应该用怎样一首歌来回望历史、讴歌英雄,更能走进大家的内心,与更多人同频共振?”最终,他凝练出了“民族精神、上海故事、国家大义、沪上气质”这十六字的创作原则。“这首原创歌曲既是回望历史、讴歌英雄,也是对上海这座城市厚重红色历史的一种致敬。我们希望通过这短短的4分多钟,彰显上海在中国抗战史上的彪炳地位,并通过这座城市的历史变迁展现前辈流血牺牲的价值和意义,从歌声里看到和平与未来的美好。”基于这些考虑,杨启舫最后决定以一位生活在上海的当代年轻人视角来表现这个宏大的主题,并以《何其有幸》这样一个小的切口破题,通过演唱者内心独白式的娓娓道来,告诉大家生逢盛世的小确幸以及对先辈牺牲的缅怀与感恩。

一座城市有一座城市独特的气质,而温婉大气、抒情浪漫正是独属于海派文化的特征之一。杨启舫特别强调了歌词中的上海特色:“这首歌词,从苏州河、老弄堂、旧街巷这些在特定年代有特殊意义的符号,写到霓虹、白玉兰、长夜未央等新时代上海的繁华景象,在故事中完成一段聚焦于上海的时空跨越。”另外,“月色很好”“风有些凉”“轻声朗读”“满口余香”等用词,也在朴实之余,不失文气、雅致与温度。

作曲家杨一博在受邀创作后,同样没有迅速落笔,如何让“红色记忆”不再是遥远的文字,而是能通过旋律流淌进当代人的心里,是他的追问,而“呼吸”正是他找到的答案。“应该将‘呼吸感’作为旋律的核心,让它更自然、更贴合情感的起伏,”他说,“主歌部分从中低音区平缓进入,像与人对话,娓娓道来,希望让听众仿佛真的走在那条老街上,触摸到的斑驳痕迹,感受时光慢慢流淌的质感。当情绪经过层层铺垫、逐渐累积之后,副歌的旋律上扬,音程跨度也有所加大。这时的深情咏叹才是水到渠成、发自肺腑的由衷赞叹。我们不希望让‘何其有幸’只是喊出来的口号,而是藏在心里、带着温柔的真情实感。”

作为制作人,杨一博还完成了作品的编曲配器工作,并邀请国际首席爱乐乐团的演奏家和中国国家交响乐团首席赵坤宇联袂演奏,为这份“温柔”注入最准确的“时空的厚度”。他说:“我们不想用宏大的叙事去说教,而是希望通过一段旋律、一句歌词,让大家在不经意间想起,今天我们脚下的土地、享受的和平、拥有的幸福,都不是凭空而来的。那些曾经为这片土地奋斗过的人,值得我们永远铭记。”

值得一提的是,原创歌曲《何其有幸》MV还特别特邀到上海市书法家协会主席丁申阳题写曲名。他感慨:“歌曲的创作者、演唱者用音乐、用歌声、用文字致敬,而我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粹之一书法来致敬。通过书法创作与音乐对话,是以笔墨呼应旋律,用不同的艺术形式共同表达对先烈的敬意与时代的感恩,让我满怀激动,也让我无比荣幸。”

  ※  文艺院团赋能人才创作  ※  

这首作品和当下上海大剧院艺术中心的人才扶持政策有着紧密联系。中心党委书记、总裁张颂华表示:“我们设立高层次人才专项资助项目,根本目的就是搭建好人才成长发展的平台,为像宋倩这样有理想、有才华的优秀艺术家提供坚实的支撑,鼓励他们心无旁骛地投身于艺术创作与创新。《何其有幸》作为该项目孵化的首个成果,紧扣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的时间节点,很好地兼顾了深刻的主题思想、精良的艺术品质与真挚朴实的情感表达。它证明了我们支持原创、鼓励创新的方向是正确的。未来,艺术中心将继续履行好我们的职责,为上海乃至全国的艺术人才搭建更广阔的舞台,创作出更多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的精品力作。”

上海歌剧院党委书记、常务副院长赵蕾表示,“艺术人才是文艺院团保持艺术之树常青、艺术活力永驻的保障。珍视人才、培养人才、爱护人才,一直都是上海歌剧院始终重视且一以贯之的举措。无论是国际联合制作的经典大戏,还是倾力打造的原创剧目,不仅有剧院艺术家担任主要角色,今年更有剧院的青年设计师们参与到主创团队的工作中;歌剧星空间、诗乐书画艺术沙龙等艺术教育品牌,也为青年艺术家们提供舞台;每年的全球招聘和业务考核为大家营造良性竞争的氛围。宋倩这次入选上海大剧院艺术中心高层次人才,并这么快就有了艺术成果,我们在为她高兴的同时,也会积极挖掘、发现、培养更多剧院艺术家成长起来,为新时代社会主义文艺繁荣做贡献。”

作为本次项目的监制、上海歌剧院党委副书记、副院长张庆新表示,“从项目立项到作品成型,我们全程见证了《何其有幸》的诞生。非常荣幸能邀请到这么多优秀的艺术家和团队,与我院歌唱家宋倩携手合作。作为有着深厚红色基因的国有艺术院团,上海歌剧院始终重视文艺创作与人才培养,这首歌的发布正是我院双效合一的可喜成果,也在舞台之外为艺术家开拓了更丰富的艺术展示平台。我们相信,好的文艺作品能温润心灵、启迪思想,这也是我们未来持续努力的方向。”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陈宏

编辑:陆天逸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总机:021-61176117 |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