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度型开放看上海:从金融“大动脉”到知识产权“硬保障”
2025-09-09 上海

青年报·青春上海见习记者 王馨怡/文、图

制度型开放如何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9月9日,记者随“2025活力中国调研行”上海主题采访活动,从外滩15号的中国外汇交易中心到徐汇漕河泾的上海市知识产权保护中心,实地探访上海在金融开放与创新保护两大关键领域的制度创新实践。

上午,在汉白玉扶手与古典斗拱、花窗交相辉映的百年建筑内,记者走进这一被称为中国金融“超级基础设施”的运营中枢;下午,调研团一行深入知识产权保护一线,感受制度供给与产业创新同频共振的“上海样本”。

  中国外汇交易中心    三十载制度演进铸就金融核心基础设施  

20世纪90年代的上海,电视剧《繁花》里的汪小姐抓住了汇率并轨的时代风口,在银行间外汇市场赚到了人生中第一桶金。而她的故事,恰是今天中国外汇交易中心诞生的现实写照。1994年,为落实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建立统一银行间外汇市场、实行人民币汇率并轨”的部署,外汇交易中心应运而生,至今已走过超过三十年的发展历程。

据外汇交易中心党委委员、副总裁董忆伟介绍,中心成立初期,中国银行间市场交易规模相对较小,产品和服务较为单一。而今,中心的业务范围已涵盖银行间货币、债券、外汇市场等各个方面,服务全球70多个国家和地区近6000家机构,成为名副其实的金融市场“大动脉”,而且探索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符合中国国情的市场结构和发展模式。

数据显示,2024年,银行间本外币市场成交规模达2617万亿元,日均成交额10.5万亿元,相当于每秒交易金额超过1亿元,在我国主要金融要素市场中占比在70%左右。其中,中国债券市场存量已达190万亿元,银行间市场占比达88%,自成立以来银行间市场交易规模的年均增长率超过35%。中心还承担了市场利率、汇率等基准指标的发布任务,是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加快建设高水平开放的银行间市场方面,外汇交易中心也已构建起多维开放体系。近年来,在人民银行指导下推出“债券通”北向通、南向通,“互换通”、离岸回购等机制,为境外机构提供“多币种、多机制、一站式”投资通道。目前,境外法人机构持有的银行间市场债券余额约4万亿元,2024年现券交易量达19.1万亿元。境外投资者无需改变自身业务习惯,即可通过“无缝对接”的方式进入中国市场,在风险可控前提下实现了境内外市场有效连通。

与此同时,开放也成为推动银行间市场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动力。银行间市场已推出绿色债券篮子等产品,助力绿色金融发展与新质生产力转型。在金融科技保障方面,中心本外币交易系统已实现核心技术自主可控,全面采用大数据、大模型进行风险监测与运行分析,在提升服务质效的同时,也为高水平开放保驾护航。

“三十年来,外汇交易中心始终在党中央、国务院、人民银行的统一部署下,不断完善市场产品与服务,提升服务市场质效。”董忆伟表示,面向“全球人民币及相关资产交易主平台和定价中心”这一目标,中国外汇交易中心将持续探索中国特色的金融基础设施发展模式,既为全球投资者提供更稳定透明的投资环境,也为中国金融市场注入制度化发展新动能。

  上海市知识产权保护中心    制度护航让“新质生产力”出海更有底气  

调研行第二站,记者走进位于徐汇漕河泾的上海市知识产权保护中心。中心一楼,专利预审、快速维权咨询、海外维权咨询等柜台正在运转,一扇“知识产权之门”背后,是一整套从确权授权到出海布局的制度支撑体系。

近年来,上海持续加快建设国际知识产权保护高地,知识产权创造实现量质齐升。上海市知识产权局副局长余晨介绍,截至2025年上半年,全市有效发明专利量达29.37万件,同比增长12.21%;每万人口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62件,同比增长14.6%;商标有效注册量为284.66万件,同比增长5.05%;今年上半年PCT国际专利申请量为2987件,同比增长7.87%。连续五年,上海在全国知识产权保护考核中保持优秀等级,两度获得国务院对知识产权工作的督查激励。

制度供给层面,上海是全国首个设立正局级地方知识产权综合行政管理部门的城市,并在浦东设立全国唯一的“四合一”知识产权局,统筹专利、商标、版权、地理标志管理。围绕《知识产权强市建设纲要》《上海市知识产权保护条例》等政策制度,上海形成了覆盖创新全周期的知识产权保护机制,为企业提供从快速审查到海外布局的全链条服务。

调研现场,记者了解到本土科创企业西井科技的实践案例。该公司聚焦人工智能与自动驾驶,其自主研发的新能源无人驾驶重卡Q-Truck,不仅亮相《流浪地球》系列电影,也已在泰国林查班港、中远海运阿布扎比码头、英国菲力斯杜港等国际港口常态化运营。“正是依托上海优质的知识产权土壤,我们在创业初期就建立起完整的战略,有底气把自主研发成果推向全球。”公司负责人表示,目前已申请知识产权200余项,上百件商标完成境内外布局,并入选WIPO GREEN数据库,荣获2023年WIPO全球奖,成为中国科技出海的典型代表。

同样依靠知识产权“加速度”打开市场的,还有获得第二十五届中国专利奖金奖的上海形状记忆合金材料有限公司。该公司研发的“一种降解速率可控的可降解封堵器制备方法”,推动全球首款生物可降解室缺封堵器成功上市。公司负责人告诉记者:“过去专利审查可能要五年,如今通过快速预审和加速机制,三到六个月就能授权,这为我们赢得了时间窗口,也增强了国际专利申请信心。”

无论是驶向全球的自动驾驶重卡,还是打破技术垄断的国产医疗器械,这些创新成果背后都有制度型知识产权保护体系作支撑。余晨表示,下一步上海将进一步强化知识产权制度供给、服务企业国际化发展进程,持续向“国际知识产权保护高地”和“国际知识产权中心城市”目标迈进。

​青年报·青春上海见习记者 王馨怡/文、图

编辑:陆天逸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总机:021-61176117 |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