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红关故事悟回信精神,上海海关学院打造话剧《雪域红关》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昕璐
“一顶帐篷七个人,三头牦牛一口锅”“因为那里是雪域边关,我要带着一群人扎根下去,守住国门,打开对外贸易通道”……在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给红其拉甫海关全体关员重要回信两周年之际,上海海关学院精心打造海关特色原创话剧《关魂》系列第三季之《雪域红关》,于9月9日正式展演。该剧以“艺术+思政”的创作模式,教育引导广大海关青年胸怀“国之大者”,以实际行动践行“当好让党放心、让人民满意的国门卫士”的使命担当。
红其拉甫海关地处被称为“生命禁区”的帕米尔高原,所在口岸是我国与巴基斯坦唯一陆路进出境通道。50多年来,一代代红其拉甫海关关员克服高寒缺氧等困难,扎根雪域边疆的国门一线,忠于职守,默默奉献,创造了不平凡的业绩。
《雪域红关》以红其拉甫海关真实事迹为蓝本,从红其拉甫海关首任关长刘敬华与关院学生米娜的交流场景切入,通过四幕层层递进的剧情,生动展现了一代代红其拉甫海关关员砥砺高原建关的奋勇姿态、适应高原困苦的坚守毅力、斗争走私分子的无畏勇气、服务贸易发展的坚定决心,深刻诠释了“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忍耐、特别能奉献”红关四特精神,积极弘扬了将新时代海关人奋发有为的精神风貌和优良作风。
年轻刘敬华扮演者、在校学生刘星阳说:“排练过程中,每一次对词、每一次走位,都是对红其拉甫海关人坚守精神的再学习、再感悟,他们在极端环境下牢记使命、忠诚奉献的品质,将成为所有关院学子未来投身海关事业、勇担国门使命的精神动力。”
现任职于乌鲁木齐海关所属红其拉甫海关的代洪兴,曾在上海海关学院读书期间观看过《关魂》第一季。7年后的今天,身兼红关人和校友身份的他,又积极参与到《雪域红关》的筹备工作。“学生时期,‘关魂’是‘遥远的英雄主义’,我被极端环境和剧情打动却未深想坚守缘由;工作后,它成了日常的责任具象,体现在核对报关单、问询旅检等小事中,从英雄崇拜转为身份认同,明白把小事做扎实就是践行‘关魂’,就像凌晨在国门对旅客说‘欢迎回家’时,真切感受到坚守的价值。”他说。
自2018年起,学校启动原创话剧《关魂》系列创作,于建校65周年之际正式上演;2021年,第二季《怒海雄关》聚焦广州大铲海关“四勇精神”创排,获上海市“汇创青春”一等奖;今年推出的第三季《雪域红关》,不仅是对红其拉甫海关人艰苦卓绝的建关守关历程的致敬,更是对新时代海关人和关院师生的激励与鞭策。
上海海关学院介绍,“三部曲”跨越不同时空坐标,精神内核一以贯之,是全体关院师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回信精神的生动实践。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昕璐
编辑:张红叶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