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小时搭建别墅、“像搭积木一样建房子”……在服贸会看科技赋能“好房子”
2025-09-13 上海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陈嘉音/文、图

2025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适应人民群众高品质居住需要,完善标准规范,推动建设安全、舒适、绿色、智慧的“好房子”,推动了新房品质的又一轮提升。

在今年服贸会中,工程咨询与建筑服务专题展以“科技赋能好房子”为主题,集中展示绿色建造、智能建造、适老化改造等领域成果。7100平方米展区将呈现“好房子”全生命周期六大板块,包括90家国内外企业参展。专题展聚焦“好房子”标准、城市更新、智能建造等七大亮点,展现建筑业高质量发展新趋势。

“工厂预制”与“现场速装”完美融合

在服贸会现场,一栋外立面有着砖石肌理风格的二层别墅样板间吸引了络绎不绝的参观者。令人惊叹的是,这座看似精致的建筑,仅用8小时便拔地而起。

这是北京市住宅产业化集团股份有限公司(BBIG)携“即建速住系列”核心成果——“和美乡居”实景样板重磅亮相。作为农宅工业化建造的标杆示范,呈现以“极速落地、全装即住、绿色智能、乡韵融合、适老适配”五大核心优势。

此次落地的“和美乡居”样板,依托BBIG钢结构箱体集成体系,将“工厂预制”与“现场速装”完美融合。据现场工作人员介绍,房屋主体钢骨架箱体及内部装修、厨卫功能模块均在智能工厂完成精准预制,运至服贸会展区后仅通过吊装拼接即可成型,真正实现“运抵即装、装完即住”。

北京市住宅产业化集团设计研究院副院长介绍,对比传统农宅半年以上的建造周期,该样板直观展现了“工期短至超乎想象”的优势,更因箱体支持整体迁移、异地重建,为乡村景区配套、营地住房等灵活场景提供了全新可能。

样板二层特设的南向大阳台,成为现场观众关注的焦点。这一设计不仅最大化引入乡村自然光,让晾晒、储物更便捷,更打造了“空中休闲区”——清晨可俯瞰庭院景致,午后能享受暖阳休憩,傍晚可与家人小坐闲谈,既契合乡村“亲近自然”的生活习惯,又为民宿接待、家庭聚会增添了灵活空间,实现“实用功能+生活美学”的双重提升。

在绿色低碳与科技赋能层面,“和美乡居”精准呼应服贸会“绿色发展”主题。房屋搭载“光储直柔系统+天氟地暖温控”组合方案,现场可直观演示光伏储能、柔性用电及高效温控功能,有效解决乡村冬季取暖、用电痛点。

此次亮相不仅聚焦“即建速住系列”,BBIG更通过样板展区同步介绍了农宅全系列的多元化能力,除“即建速住”聚焦高端定制与极速交付,还有“轻装快建系列”与“灵动空间系列”两大核心体系。其中,“轻装快建系列”以钢骨架模壳墙板为核心,10天即可实现主体落地,性价比突出,专为新农村统规统建、预算优先的农户设计;“灵动空间系列”采用预制混凝土梁柱板榫卯式干连接,5~7天完成主体,空间可灵活改造,适配个性化农宅、山地复杂地块及多功能民宿项目。三大系列形成“极速高端—高性价比—灵活定制”的全覆盖,满足不同乡村场景与用户需求。

“从线上选型到售后追踪,我们要让观众直观看到装配式农宅的‘一站式服务’如何落地。”BBIG项目负责人表示,样板展区设置的“房屋定制助手”数字化体验区,可通过AI梳理设计需求、BIM模型预览空间效果,全程还原“设计—生产—安装—售后”全产业链流程。作为北京市建筑业转型升级标杆企业,BBIG正以“建筑师负责制+EPC”模式,将“和美乡居”的成功经验与全系列体系转化为可推广的“北京方案”,为全国乡村振兴提供“好住、好用、好价格”的农宅建设新选择。

全国各地“好房子”建设方案云集

“像搭积木一样建房子”,在中建一局展区,可以亲自动手体验用模块化建造方式拼装的房屋,感受极具乡村美景与文化古迹的现代“富春山居图”,吸引了众多观众驻足,这样一栋栋户型各异,拼装出来的民宿样板,就是基于北京门头沟斋堂镇沿河口村灾后重建项目形成的设计-建造-运营全产业链“好房子”建设方案。

在中建二局展区,中建二局聚焦“好房子、好社区、好城区”建设,携旗下中建玖合地产品牌,系统展示其在新时代城市人居领域的全景解决方案与多项标杆实践。上海“中建·玖上琅宸”项目位于上海静安区,积极响应从“住有所居”到“住有优居”的理念,提出3个维度、9大标签标准模型,即以绿色、低碳、智慧为技术底盘,实现健康、活力、人文的人本功能,全方位回应当代人的优居心愿。项目以“金镶玉制”陶板立面、最高约10米全域架空、约3000平方米下沉庭院会所及连续约12米转角无柱化设计等前瞻性理念,充分考量了当代人居的深层次需求。项目成功入选全国首批零碳社区,实现了从“好房子”单体建造到“零碳社区”系统构建的关键跨越,更成功提炼出可复制、可推广的零碳社区建设范式。

在“好社区”实践层面,上海“嘉定理想之地”项目作为“十四五”规划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示范工程,打造国内领先的全域低碳社区。通过构建“10分钟生活圈”,集成“光储直柔”近零碳商业建筑、保温模板一体化等20余项绿色技术,实现整体碳排放降低31%,为超大城市低碳社区建设树立了新标杆。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陈嘉音/文、图

编辑:陆天逸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总机:021-61176117 |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