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气象一新的上海创智学院里,每个师生都想去做改变世界的事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昕璐/文 施培琦/图
因为在周末高密度举行“科技盛宴”,上海创智学院出圈了。这究竟是一所什么样的学院?作为一名常年联系教育新闻的记者,或许在两天前还因为学校此前的“低调神秘”而不能给出答案,却又在连续两天的实地探访中,深深觉察到了其中的气象一新。共创、破界、向上“捅破天”向下“能落地”……许多关键词正迎面输入。
9月12日,这所位于徐汇区北杨人工智能小镇的年轻学院刚巧满一岁。全新而蓬勃的育人体系和创新生态,正让这里的每个师生都心怀大志。“科技报国,强国有我”,有了具象化。他们都想着争当AI尖兵,去做世界第一的工作,去做改变世界的事。
90后年轻导师有热血有闯劲
“同学,能介绍一下你们的智能体亮点吗?”“我是老师。哈哈。”“抱歉抱歉,冒昧了。”从外貌看,90后全时导师印真很容易被人以为还是学生。没错,这是这里的常态,导师就是这般年轻。
人工智能是年轻的事业,也是年轻人的事业。学院通过“核心师资+产业协同+动态兼职”的灵活模式,联合31所参建高校、科研机构、头部企业,聚集了一批具有创新锐度、韧性素养、充满育人激情的顶尖“实战型师资”,平均年龄36岁。
老师和学生一起写代码,师生关系更像是“合伙人”。大家很快就能组建起一支多科学交叉创新、动手能力强的年轻研究团队。“我们在一年内从零开发了多款模块化群体机器人系统,突破了群体机器人协同重组的能效壁垒,多个成果发表在了国际顶级期刊上。在学院的支持下,我与学生共创了三家企业。”印真介绍,创智学院一楼大厅那个毛茸茸的“龙宝”就是出自他们团队,这也成为很多师生、访客最喜欢的互动机器人。他期待,在未来能够通过研究与创业项目,成为能够影响造福世界的先锋者。
相比印真,冯恺睿是创智学院的第二批全时导师,今年3月才加盟。一开始,他自己也不完全相信学院“风险短路、快速迭代”的说法。创智学院把这些导师从传统高校找来,要如何实现跳出传统高校“项目-论文-转化”的舒适圈,去做高风险项目呢?
学院很快就用事实打破了他固有认知。他来创智学院参与的第一个活动就是春季营实训。这个过程中,导师也被要求跟随学生的所有进展,去引导他们解决问题。这个和传统高校是很不一样的。
春季营结束,冯恺睿发现,原来一群年轻人的生命力聚到一起,自然而然就突破了风险的边界。到了学院,他还认识了很多年轻老师,他们都在做重投入的、最难、最前沿、最有价值的工作,这也鼓励他敢于往前面再探一探,闯入“无人区”。
“我期待的并不是严防死守下获得的小成果,而是一场酣畅淋漓的大胜!”5月开始,冯恺睿投入大模型太阳能预报研究,如今,该模型可提前7天以10分钟的分辨率进行测站级别的太阳能预报,相对误差小于美国全球数值天气预报系统的50%。
加盟创智学院满半年的冯恺睿已然深信,在学院的支持下,师生们都将沿着个人成长、价值成长斜率最大的方向,愿意去做更高难度更高风险的事情,从而达成从不可能到可能,从可能到价值,从价值到普惠的跨越。
“智能革命正在发生。这是人类历史上千年难遇的技术奇点,连爱因斯坦都没有这样的好运”“科研不再是孤独的征程,而是志同道合者的集体攀登”……同为90后的全时导师刘鹏飞简直是“金句王”,但他的热血和冲劲绝不只是停留在口头。他在过去的一年里,把350天都留在了这里。虽离家有20公里,最早的一天,他5点40分已到了创智学院。
他的办公室还是一间“网红”办公室,那里悬挂着一条“努力只能及格,拼命才能优秀”的横幅。刘鹏飞很喜欢这句话,挂上去,便更多了点仪式感,激励自己,也鼓励同学们一起奋进创新。他想说,在这个人工智能的大航海时代,要的就是不断超越舒适区,打破常规追求卓越,而非仅仅满足于达标。
00后博士CEO浓度爆棚心怀大志
“从不可能到可能,从可能到价值,从价值到普惠”,这是创智学院的价值追求,也由此正在探索出一条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的育人新路径。
记者看到,学院里,从悬挂式的“奇思 力行 创无止境”“做世界第一的工作 做改变世界的工作”“怀爱国之心 立报国之志 增强国之能”条幅,到各种小装置,这样鼓劲打气的文字随处可见,学生们也很容易受到氛围的浸染而形成自驱力,价值观亦在其中快速对齐,从而产生实际的影响和行动。
这里,没有强制性学制、无最低年限,甚至没有传统期末考试,核心就是让学生主导科研,甚至领衔创新项目。上海创智学院2024级博士生王殿仪来到创智以来,收获了两点明显的改变:一个是科研更“自驱”。同学们可以自主立项,盯最前沿的问题,与年轻而一线的导师密切互动,在高认知斜率的研究中不断拓边界。还有一个则是实践更“落地”。充足的算力让想法能快速验证,同时,学院搭建的创业社区把学生和企业资源深度连接,加快了认知迭代与价值转化。
目前,这名2002年出生的博士生担任创智学院火炬项目“智绘深思多模态智能体”的CEO与核心研发人员。“三个月一迭代”,已初步实现了模型内生图文深度思考和中华文化深度表达功能。“下一步,我计划基于这些成果开展创业探索,让多模态大模型更好赋能产业、服务社会,也把个人理想和国家需求紧密连接,勇担科技创新的历史使命。”这是王殿仪的目标。其实,学院已孵化10家师生创业公司,创始人平均年龄只有25岁,堪为一个博士CEO浓度爆棚的地方。
就在一个月前,复旦大学和上海海创智学院联合培养的2024级博士生马炜杰取得了自己第一个博士重磅科研成果。这项工作聚焦于裸眼三维显示——也就是不需要佩戴眼镜的3D技术。喜讯传来,成果被《自然》正刊接收。这不仅是创智学院学生为第一作者的第一篇正刊论文,同时也是复旦计算机学院第一篇正刊论文。
创智学院2024级博士生康春的经历有点特别。大一时,这名姑娘就读于华东师范大学计算机专业,当时觉得写代码挺难的,有点抽象,还不知道究竟何用。后来,她对社会学产生了兴趣,便第一次转了专业。再后来,她深入老人群体,了解到他们的情感需求后,她觉得,大模型能实现她的想法。于是,她再次转回了专业,考入了复旦计算机学院攻读硕博。计算机成为她心中可以实现想法的好抓手。
“老人说‘给我打个亮’,其实是‘我想打开手机手电筒’的意思。”康春发现,老人或许因脑功能变化,他们的说话逻辑变了。要做好的大模型,她要大量老年人语料,工作量并不小,但她不畏惧,她开心于计算机教会了她一个重要思维:先做,再去完善!
现有大语言模型“听不懂老年人的表达”,更缺乏情绪回应能力。康春牵头提出的“面向中国老年用户的情感化适老大模型”设想,从20多个项目中脱颖而出,成为三个立项的学生课题之一,在此次创智学院举办的师生项目展示会上亮相。“希望数字技术发展,可以填补老年人的情感空缺,让老人们被听懂,不要孤单,不要寂寞。”这个眼里有光的姑娘寻思着一定要干成这件温暖人间的事。
钟爱风险认知短路敢闯“非共识”
实际上,无需讶异于一个社会学背景的学生会出现在创智学院,这里本就想瞄准“AI天才、奇才、怪才、偏才”,不拘一格广纳人才。康春也很开心,学院不仅没把社会学背景视为短板,反而鼓励她这是开展项目的独有优势。
作为教育部和上海市开展部市合作、探索高水平人才培养的一项重大创新,上海创智学院着力培养AI领军人才。此次,学院首届TechFest“创智未来大会”,正向社会呈现一个真实生动、充满活力的创智生态。
目前,学院连续举办多次招生选拔营遴选近800名博士生,覆盖了45个学科、专业及领域,为学科交叉融合与颠覆性创新营造了良好氛围。
独特的是,学院招生模式实行“一年四季”全年揽才。3月,春季营面向考研上岸学生;5月,夏令营供本科生推免直博;10月,金秋营给其他高校保研生;12月,冬令营面向社会人才……无论是本科生、已获风投的创业者,还是AI工程师,都能申请在职博士。
选拔中,学院重点关注学生们的抱负、勇气、格局、潜能和风险认知短路。同时,劝退那些只想着“算小账”、只盯着利益的人。
在创智学院的两天内,“风险认知短路”,也是记者听到的一个高频词。“我们不讲绝顶聪明,因为我们要求的并不是把聪明摆在第一位。”学院党委书记、常务副院长丁晓东强调,风险认知短路,是指那些对风险感知不敏感从而能无所畏惧的人,这样的人更容易成为勇闯“非共识”领域的创新者。
“你想追求确定性的人生,不要到这里来,因为你怕冒险。怕冒险就不要来,我们面向的对象不同。”丁晓东认为,只有对价值观有着高度的认同,通过创新的培养模式,有优秀的人才、前沿的方向、丰富的资源和充分的支持,师生并肩作战,大家才有底气、心无旁骛地在人工智能前沿领域探索向上“捅破天”、向下“能落地”的创新创业项目,在AI赛道上跑出青春加速度。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昕璐/文 施培琦/图
编辑:陆天逸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