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位优秀质量人才斩获“上海质量工匠”,首位00后位列其中
青年报·青春上海见习记者 朱彬/文、图
9月12日下午,第三届“上海质量工匠”发布会在中国商飞上海航空工业(集团)有限公司报告厅举行,选树出26名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的高水平质量工匠人才,呈现出年轻化、行业多样化的特点。来自奉贤区的00后新农人便是二十六分之一。
00后首次获评质量工匠
为进一步推动各行业各地区在各质量专业领域的全方位提质增效,鼓励一线工作者及管理者积极投身质量改进、质量创新、质量攻关、劳动技能竞赛等活动,上海市质量协会组织开展的第三届(2025年度)“上海质量工匠”培养选树工作,总共选树出26名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的高水平质量工匠人才。
质量工匠们站上领奖台个个精神抖擞、神采奕奕。在一众行业前辈中,顾永豪顶着一张年轻的面孔异常显眼,也备受瞩目。千禧年出生的他是首位获此殊荣的00后,也是唯一一位00后。“获得这一荣誉称号对我和我们合作社来说尤为重要,这不仅肯定了我们过去的工作,也激励我们向更高的目标迈进。”作为上海腾达兔业专业合作社副理事长,他也没想到农业可以进入质量选树体系。
此次能参与评选甚至获得“上海质量工匠”荣誉称号,他谦虚表示要感谢奉贤区市场监督管理局和上海市质量协会的推介和认可,让他们推出的农业发展模式能转化成制度化的高质量技术工作。但真正打动评审的是他们构建的兔稻生态循环模式,即在实验动物的养殖基础上,构建一条养殖和种植相结合的生态循环产业链。
以往实验动物大多依赖进口,如今能将实验动物出口到国外,这在上海乃至全国实属罕见。而上海腾达兔业专业合作社是全国唯一一家能将活兔出口到日本的企业。“我们合作社的标准化养兔场占地面积约为15000平方米,新建近8000平方米的标准化养羊场以及近500亩的水稻种植基地,年产量可达10万只商品兔,其中约20%的产品出口至日本、以色列以及国内的医药企业。”
而合作社养殖产生的动物粪便经过加工处理转化为有机肥,最终应用于水稻等作物种植,有效推动了农业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目前,合作社拥有两套有机肥生产装置,设计年处理有机肥产能达7000吨,目前年处理兔粪2000吨,生产的有机肥除了满足自身500亩水稻种植的需求外,还用于服务周边水稻田的土壤标准化改良、水稻育秧基质生产以及蔬菜种植和蚯蚓养殖。蚯蚓粪便再经过高温灭菌后制成高营养肥料,也可用于温室生菜、鸡毛菜等无公害蔬菜的种植,形成了“兔粪-有机肥-蔬菜”的闭环循环。
顾永豪和团队通过技术创新与模式创新,实现了经济效益与环境保护的双赢。他们研究的有机肥加工体系不仅解决了养殖污染问题,这种“种养结合、循环利用”的模式更成为了农业绿色发展的典范,为全国生态农业提供了可复制的方案。在顾永豪看来,农业不再是一种完全靠天吃饭的产业,越来越成为一种与工业、人工智能等其他行业相互融合,且可承接其他行业过剩产能的存在。
质量工匠来自各行各业
如何成为一名高水平的质量工匠?现场,上海市总工会副主席王曙群结合大国工匠的身份分享了自己的经验,他希望每位工匠保持奋斗者的精神,保持学习者的精神,对事业保持敬畏之心。
和顾永豪一样在各自领域深耕钻研的工匠不在少数,其中“80后”为中坚力量。中微半导体设备(上海)有限公司左涛涛从事刻蚀设备研发数十年,参与开发了10余款刻蚀机产品,首次获得上海质量工匠称号。他和团队在研发过程中遇到刻蚀率不对称问题,经过3年25项改动工作,最终将刻蚀率不对称从2%降低至0.2%。“工匠就是要有韧性,不懈努力,细心钻研成就精品。”这是他从工作中领会到的工匠精神。
除大型机械制造和微型半导体行业之外,今年的上海质量工匠选树工作还延伸至生态环保、医疗、珠宝等行业。在珠宝质检领域,上海豫园珠宝时尚集团有限公司李媛在开辟了领先赛道,她和团队总结出了钻石筛查分级法,表面颗粒度检测法和颜色检测法。她指出,探索贵金属力学质检技术,不是为了拿奖,而是为了让质检技术可复制可推广,也让消费者买得放心。
今年的“上海质量工匠”培养选树工作共有来自137家企事业单位的165位申报人,较去年增长 63.1%。即便如此,质量工匠队伍仍有待壮大。
如何培养出更多的质量工匠?首先要发挥质量工匠的引领示范作用,其中研究成果是必不可少的传承力量和技术普及介质。上海市质量协会副会长李瑞祥介绍,据不完全统计,第三届(2025 年度)“上海质量工匠”申报人在参与重大产业领域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工作中,所形成的发明专利、实用新型专利1000余项,专业学术论文200余篇,研制国际、国家、行业、地方、团体标准70余个,部分申报人还是全国劳模、市劳模、五一劳动奖章、区域或集团工匠获得者。
作为“上海质量工匠”选树工作的重要贡献力量,中国商用飞机有限责任公司连续三届均有员工获此荣誉称号。中国商飞上海航空工业(集团)有限公司质量审核部朱洋永分享了公司的人才培养方式,2018年起,公司便提出并实施“万人精兵工程”,按照不同级别工程师构建培养体系。从刚组建时3000多人的队伍,目前公司已发展至2万多人,他透露,公司计划到2035年,按管理、项目、技术、技能和急需紧缺、海外人才领域,培养大飞机核心人才队伍1万精兵。这将为质量工匠队伍再添精兵强将。
未来,上海市质量协会将持续完善“上海质 量工匠”培养选树机制,探索中小企业质量急需人才教育培训体系建设,扩大培养选树覆盖面,提升工作深度,为建设 高素质、创新型劳动者队伍筑牢基础。
青年报·青春上海见习记者 朱彬/文、图
编辑:陆天逸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