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在“边角料”里的生命力
2025-09-14 生活

95后艺术家郑野许用废弃物创作的艺术品。受访者供图

青年报记者 唐骋华

早在两千多年前,华夏先民在漂洗丝絮和织物时,从残留的絮渣中得到启发,发明了纸的雏形。至东汉,蔡伦在此基础上革新,加入树皮、破布、渔网等材料,改进工艺,制成了质地平滑、易于书写的“蔡侯纸”,使纸张成为文明的载体。

千年之后,青年艺术家郑野许则将塑料勺、空瓶子、旧磁带等收集起来,通过拆解、重组,把这些本要被丢弃的“垃圾”变成能传递情绪与乐趣的艺术品。

相隔数千年,分属不同时代、领域,却在底层逻辑上有某种共通性——都是从边角料、废弃物中挖掘价值,完成“变废为宝”的转化。

同样,00后女孩刘昱辰小学三年级时用一根毫不起眼的铁丝,为妈妈修补好损坏的项链,这次偶然的尝试让她对绕线工艺产生了兴趣,从此踏上手工创作之路。从用金属丝绕出简单造型,到追随手工艺大师学习花丝镶嵌这门非遗技艺,刘昱辰一步步将普通金属丝打磨成承载情感的饰品,让原本寻常的材料有了温度与意义。

文明往往发芽于被忽视的角落,艺术也常诞生于废弃的边缘。然而,“变废为宝”并非偶然,它需要一双洞察潜在价值的眼睛,更倚赖一份沉得下心、耐得住性子的执着。

古人从絮渣中探索造纸之法,经历无数次尝试才找到适合制作纸张的原料与工艺。刘昱辰为了用金属丝绕出佳作,钻研花丝镶嵌技艺,还专门学习金属起版等技能,一点点拉近与大师的距离;郑野许看似即兴的旧物改造,也是基于对材料特性的反复观察,以及对剪刀、胶水等工具的熟练运用。

凡此种种,都体现为一种匠心,即愿意将时间、思考与情感倾注于材料之中,赋予其形式与灵魂。这种匠心不分古今、无关领域,也不止于特定的技术操作。《叹为观纸:中国古纸的传说与历史》一书作者赵洪雅在研究中发现,小小的一张纸,在数千年的发展中演化出远超今人想象的功能和价值。由此她感慨:“一部物质史,其实就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最生动、最鲜活的文化史。”

这背后是一代代人的创造性劳动。他们让“废”与“旧”突破固有标签,让原本被遗忘甚至被丢弃的物品获得新的叙事与意义,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青年报记者 唐骋华

编辑:陆天逸

来源: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总机:021-61176117 |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