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特警硬汉到生命使者,这位90后用“生命礼物”延续守护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陈泳均/文 施剑平/图、视频
2025年9月15日清晨8:45,上海长海医院血液病研究所病房内,初秋的阳光透过窗户在地面织出细碎的光斑,其中一缕恰好落在徐亚峰的左臂上,映得他手臂上淡青色的血管格外清晰。徐亚峰是市公安局青浦分局特警支队武装巡逻一中队的90后民警,他躺在病床上,护士小心翼翼地将针头刺入他的静脉,透明的导管里,带着体温的血液缓缓流入血细胞分离机。再过几个小时,这些分离出的造血干细胞,就会跨越时空,为一位青年女性患者送去重生的希望。
今日,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赶到上海长海医院造血干细胞采集现场,见证这份跨越时空的生命约定。接受记者采访时,徐亚峰说道,“无论是曾经作为特种部队空降兵,还是如今作为特警守护城市平安,又或是作为造血干细胞志愿捐献者,本质上都是为人民服务,献出一份青春力量。这是我的初心,也是我一辈子要坚守的。”从军营到警营,从橄榄绿到藏青蓝,徐亚峰的制服换了又换,但藏在他眼神里的坚定与温柔,始终未变。
从保家卫国到传递希望
随着采集按钮按下,分离机开始嗡嗡运转,造血干细胞混悬液正一点点从血液中分离出来,缓缓流入透明的采集袋。整个过程中,徐亚峰始终保持着同一姿势,偶尔手臂发麻,便轻轻活动一下手指,目光却从未离开过那袋逐渐充盈的采集袋。“想到这袋造血干细胞混悬液能救一个人,救患者所在的家庭,所有付出都值了。”他轻声说道,语气里满是笃定。
谁能想到,这位此刻安静躺在采集椅上的民警,几周前还穿着防弹衣、戴着头盔,在青浦街头执行武装巡逻任务。当时他手里握着警棍,目光锐利地扫视着街边的每一个角落,脚步沉稳地穿梭在人流中,守护着来往市民的安全。而更早之前,他还是空降兵特种部队里的“尖兵”,曾两次因表现突出荣获“优秀士兵”称号,甚至作为军事代表,参加过有30多个国家军人参与的对外军事交流活动。
2015年7月,他脱下戎装换上警服,成为上海市公安局的一名特警。从军营到警营,徐亚峰身上始终带着一股不服输的韧劲。而这份韧劲,在2019年的一天,化作了一份温柔的守护。那天,当时还在特警总队工作的徐亚峰,偶然听了一场造血干细胞捐献的宣传。“听说能救面临生命危机的人,对自己身体没危害,我没犹豫就登记了。”徐亚峰至今记得,那天他在中华骨髓库的登记表上写下名字时,心里只有一个念头,能帮助一个人,就是一份责任。
这份责任,在2022年曾有过一次落空。当时他接到红十字会的电话,告知与一名患者初筛匹配成功,可后来再无消息,捐献最终未能成行。“那时候挺遗憾的,总想着要是能帮上就好了。”徐亚峰说,也正是这份遗憾,让他在今年7月底再次接到匹配成功的电话时更加坚定。
“青年人上有老下有小,正是家里的顶梁柱。”从医生口中得知患者的情况后,徐亚峰的心一下子揪了起来。他立刻答应捐献,可喜悦过后,第一个难题来了,远在老家的母亲强烈反对。“老一辈一听说捐造血干细胞,第一反应就觉得会损伤身体,电话里劝了我好几次,让我别冒这个险。”徐亚峰没有急着反驳,而是找了大量造血干细胞捐献的科普资料,一次次给母亲打电话解释:“妈,现在技术很成熟,休息几天就好了,不会影响健康的。”母亲终于松了口,不仅不再反对,还特意从老家赶来上海,照顾他的饮食起居。
从素不相识到“血脉相连”
9月11日,徐亚峰正式入院接受动员剂注射,每天两针,连续四天,来促进其体内造血干细胞大量生长。注射第二天,他就出现了肌肉酸胀、浑身乏力的反应,尤其是腰部,不时有阵阵抽搐似的疼痛,这是动员剂引起的正常反应。HRV(心率变异性)指标也因此受到了影响,第一天晚上他只睡了4个多小时。即便如此,他从未在护士面前抱怨过一句,每次护士查房问他“有没有不舒服”,他都笑着摆摆手:“没事,这点反应我扛得住。”
面对记者的疑问,徐亚峰反倒看得很开,“多年以来的特警工作和训练早已让我习惯了身体的各种反应,这点不算什么。我就把这次经历当成‘科学实验’,每天记录身体有哪些反应,以后要是有同事想捐献,还能跟他们分享经验。”
为了确保捐献顺利,从得知匹配成功的那天起,徐亚峰就开始“严格管理”自己的身体。以前偶尔会点外卖,这段时间彻底戒掉了,就连坚持了多年的高强度训练,也换成了温和的有氧运动。“就怕身体指标出问题,影响捐献,那可就耽误患者了。”他认真地说。
徐亚峰回忆道,8月15日的高分辨检测让他忐忑了十天,8月25日符合捐献要求的喜讯传来时,他第一时间告诉单位领导,青浦公安分局给予徐亚峰全力支持,提前调整了他的工作安排,确保他有足够时间进行前期准备和后期恢复。同事们也主动分担他的工作任务,让他安心完成这项生命接力,还提醒他注意休息。徐亚峰说,每次看到同事的问候消息,都觉得心里热乎乎的:“不是我一个人在做这件事,是整个青浦公安都在陪着我。”
随着长达5个多小时的采集结束,工作人员小心翼翼地将造血干细胞装入保温箱,第一时间送往患者所在医院。看着保温箱离去的背影,徐亚峰长舒了一口气,脸上露出了释然的笑容,心里的那块石头终于落了地。
如今,这场跨越时空的生命接力还在继续,而徐亚峰的故事,也像一颗石子,在青浦公安分局激起了层层涟漪。记者了解到,近日有多名青浦公安民警主动咨询造血干细胞捐献事宜,并表示愿意加入中华骨髓库,一场爱心接力正在悄然延续。“如果通过我的经历,能让更多人加入,就能帮助更多的患者。”徐亚峰说道。徐亚峰向记者回忆起他当初选择来青浦的原因,青浦作为“上海之源”,不仅人文环境好,环境也舒适。如今,他用另一种方式,为这座城市增添了一份温暖。
微风拂过,却吹不散空气中的暖意。那份从警营里传递出的爱与希望,正像一颗种子,在更多人心中悄悄生根、发芽,未来还将开出更多守护生命的花。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陈泳均/文 施剑平/图、视频
编辑:张红叶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