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时评|“丝瓜汤文学”出圈之后,两代人如何求同存异?
青年报·青春上海评论员 唐骋华
近日,博主@累子拍摄了一系列关于丝瓜汤的家庭情景剧段子。视频中,当晚辈对一碗丝瓜汤流露出些许不喜欢时,长辈能从“丝瓜老了”顺势扯到“你也老大不小了”,再到“该找对象了”“去考个公吧”,最终以“肝火旺,多喝丝瓜汤降火气”收尾。因生动再现代际沟通现状,这些视频引发广大网友强烈共鸣,并被频繁二创整活,在各大平台掀起一股“丝瓜汤文学”的热潮。
“丝瓜汤文学”的流行,本质是年轻人对传统社会规训的温和规避与情绪纾解。很多人都有这样的遭遇:家中长辈以“过来人”口吻,灌输“结婚生子”“稳定工作”等话语,试图将晚辈的人生轨迹纳入预设框架。年轻人不好公然反驳,可又不愿顺从,造梗与二创便成为他们维护自身主体性的方式。
“丝瓜汤文学”的妙处就在于此——既能表明态度,又避免了正面冲突,还能成为年轻人之间激发共情、相互认同的情感纽带,可谓一举三得。
老一辈或许会对“丝瓜汤文学”感到些许不快,觉得自己的关心被调侃了,但这也不失为一次提醒:年轻人有自己的偏好与选择,对其打着“为你好”的名义强行“纠偏”,往往只会适得其反。爱的本质是尊重与理解,而不是控制和改造,切莫把关心变作甜蜜的负担。长辈们更需要认识到,不断变化的社会环境已经塑造了与过去截然不同的生活逻辑,因此,沿用过往经验去指导年轻人的未来,难免会产生错位。
反过来,年轻人也该体谅长辈的处境。老一辈的固有思维和认知定式是数十年经历沉淀的结果,早已深入骨髓,难以改变。他们成长于物质匮乏年代,“安稳”是刻在骨子里的追求,“为你好”的背后,是想帮助晚辈规避风险的朴素心愿。除了对抗和玩梗,年轻人可以探索更有效的沟通方式,比如在饭桌上主动聊一聊职业规划,坦诚表达自己对婚姻、对人生的真实想法。一句温柔的解释,往往比十个幽默梗更能打通代际之间的隔阂。
“丝瓜汤文学”的热度终会褪去,它带来的代际沟通启示却值得深思。无论亲子关系,还是更广泛的人际关系,求同存异都是长久相处的核心。两代人之间本就存在成长环境与时代背景的差异,不必强求一致,能理解的理解,实在不能理解的,就保持“平行”状态。家庭不是角力场,而是一家人共生的空间,共生的关键是——容纳多元观念和偏好,保持对边界的基本尊重。
青年报·青春上海评论员 唐骋华
编辑:陆天逸
编审:陈晓培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