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地震接生到银针传情,中国医生的摩洛哥情缘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顾金华
在距离上海一万公里的北非国度摩洛哥,“你好”这句中文问候已成为街头常见的温暖场景。孩子们用稚嫩的嗓音向中国医生问好,这份跨越山海的情谊,源自上海援摩医疗队五十年的坚守与奉献。
“地震宝宝”守护者:用双手托起新生命
摩洛哥,这个位于非洲西北角的阿拉伯国家,与上海相距一万多公里。1974年,第一批上海医疗队踏上这片土地,开始了长达半个世纪的医疗援助历程。
“50年能够持续不断派出医疗队,说明得到了当地政府的高度认可和赞许。”第194批援摩洛哥中国医疗队总队长、上海保健医疗中心副主任范晓盛说。
2023年9月8日深夜,摩洛哥遭遇百年不遇的7.0级强震。当大多数人还在惊慌失措时,中国援摩医疗队的医生们已经行动起来。
“根本没时间害怕,那时只有一个念头:救人要紧。”范晓盛回忆道。在震感最强烈的本格里地区,医疗队员们在余震中打着手电筒,为紧急送来的孕妇接生。那一夜,多个“地震宝宝”在中国医生的守护下平安降临。
在这支队伍中,一位娇小却坚韧的女医生格外引人注目。第一人民医院医务处副处长,第194批援摩洛哥中国医疗队塞达特分队周珑在两年援摩期间完成门急诊约4000人次,接生约1600人次,被当地居民亲切地称为“母婴守护神”。
“不要小看这些数字,我能说出每一个数字背后的故事。”周珑接受采访时说。在摩洛哥,她经常一天独立应对20多名产妇,处理了许多在上海都罕见的危重病例。“每一次成功手术,帮患者保住子宫,都是巨大的成就。”
同样在妇产科奋战的雷慧、范昱、王武全三位医生,每月要接诊700余人次、接产300余人、完成手术160余台。令人惊叹的是,该医院一半以上的新生儿是由中国医生亲手迎接到这个世界。
“缺医少药”下的坚守:用智慧创造奇迹
在摩洛哥行医,中国医生面临的最大挑战是医疗资源的极度匮乏。上海瑞金医院内分泌科医生、第194批援摩洛哥中国医疗队梅克内斯分队齐研初到摩洛哥时,一度感到“不会看病了”。
“当地只有一种糖尿病药物,而民众嗜甜,糖尿病患者多且病情复杂。”齐研回忆,最困难时,八个床位上有七个妊娠糖尿病孕妇,“既要治疗母亲,又要守护胎儿”。在这种艰苦条件下,中国医生们练就了“把一种药用到极致”的本领,因地制宜解决各种复杂病例。
齐研分享了一个感人故事:她科室的糖尿病患儿需要血透管子,但医院没有储备。当地医生们自发凑钱购买,齐研也捐出了随身带的200迪拉姆。“后来,患儿家属在走廊连声叫我的名字表示感谢,”齐研回忆道。这种跨越国界的团结协作,让医疗队真正融入了当地社区。
两次援摩的嘉定区中心医院普外科医生姜全明对此体会更深。在撒哈拉沙漠边境城市拉西迪亚,他带领团队完成门急诊1.8万人次、住院病人8862人、各类手术4660台,完成重大抢救135例。
“我们曾连续五六天几乎不眠不休,只在手术间隙眯一会儿。每一次救治都是救命,那种高度亢奋状态难以言表。”姜全明告诉记者,他们曾成功为一位107岁高龄、患有肝脓肿的老妇实施手术,创下当地医院年龄最大手术纪录。
银针传情:一位摩洛哥青年的中医梦
在援摩医疗队中,有一支特殊的分队——以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针灸科医生沈含冰为队长的穆罕默迪亚分队,这是唯一的纯中医医疗队。凭借小小银针,他们在当地收获了大批“粉丝”。
更令人感动的是,沈含冰收到了第一位“洋学生”——摩洛哥青年穆罕默德。这个怀揣中医梦想的年轻人曾自费到中国学习针灸,一心想在家乡开设针灸诊所。经当地卫生厅批准,他在中国针灸诊所进行了两个月的实习。
起初,穆罕默德只能在旁观察。但他眼中对知识的渴望打动了沈含冰。他大胆提出以自己哥哥为模特练习针灸,沈含冰则倾囊相授,甚至利用休息时间为他“补课”。
“我不仅是他的导师,更是朋友和良师益友。”沈含冰说,这份情谊正是“赓续传统友谊,讲好中非友好故事”的生动实践。
事实上,中国医生也在援外经历中获得成长。“一开始觉得医生就是通过专业技术治病救人,”周珑说,“到那边后更加从人文方面去体会患者,医学是人文和科学的结合。”
姜全明则道出了许多援外医务人员的心声:“我最光荣的就是留下了种子,在那和摩方老百姓结下了深厚友谊。我作为中国医疗队的一张名片,觉得特别自豪。”
医疗援助已超越单纯的技术支持,成为连接两国人民心灵的桥梁。如今走在摩洛哥街头,孩子们会用稚嫩的嗓音,用中文说“你好”;有人拿出手机展示孩子在中国读书的照片;还有人拦下医疗队员表达感谢。
在北非的骄阳下,中国医生不仅用医术治愈病痛,更用真诚搭建起友谊的桥梁,将黄浦江与地中海紧密相连。五十年不是终点,而是新的起点。随着又一批医疗队员整装待发,上海与摩洛哥的故事还在继续书写,在中非友好交往史上写下更多动人的中国篇章。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顾金华
编辑:张红叶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