烽火木刻刀笔峥嵘,这一开在大学里的版画特展再现抗战史诗家国情怀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昕璐 见习记者 朱彬 通讯员 华亭/文 刘昕璐/图、视频
烽火木刻,刀笔峥嵘。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刀笔峥嵘——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版画特展”,9月15日至10月15日在上海交通大学闵行校区文博楼展出。
1931年,鲁迅在上海开办第一个木刻讲习班,中国新兴版画运动由此蓬勃兴起。动荡与变革之际,进步艺术青年们纷纷拿起刻刀,版画团体如雨后春笋般纷纷涌现。“用几柄雕刀,一块木板,制成许多艺术品,传布于大众中者,是现代的木刻。”这种极具号召力和战斗力的先锋视觉艺术,加之简单易行和强复制性的特征,使得新兴木刻版画成为抗战时期最具效力的大众艺术形式。正如鲁迅所说:“当革命时,版画之用最广,虽极匆忙,顷刻能办。”
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烽烟中,版画家以刀为笔,以木为纸,通过黑白分明、线条刚劲的版画艺术,唤醒民众、凝聚民心、鼓舞战斗,既是用视觉笔触镌刻山河破碎的“历史档案”,又是以艺术锋芒熔铸民族脊梁的“精神丰碑”。
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的历史节点回望,这些版画作品中重述的抗战史诗、展现的家国情怀,已然成为照亮未来的精神火炬。进入新时代,中国版画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记录着中华民族的奋斗历程与精神图谱,承担起促进文明交流互鉴的新使命。
本次展览以视觉化的方式呈现历史记忆,着力弘扬伟大抗战精神,以时间为脉络,精心遴选版画作品原件122件,其中包括上海鲁迅纪念馆馆藏作品40件,浙江美术馆馆藏作品60件,中国美术馆馆藏作品17件,作者家属提供2件,以及交大设计学院学生作品3件。最为特别的是,来自上海鲁迅纪念馆的40件珍贵馆藏,均为鲁迅先生旧藏,其中39件为国家二级文物。这是该馆首次将如此大规模、高规格的馆藏文物在馆外集中展出。
展览共分为“匕首投枪”“旌旗蔽空”“继往开来”三个部分,展现从1931年新兴木刻版画在中国兴起,到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再到改革开放后的40余年间,新兴版画界几代人近百年来的艺术探索与时代贡献。
现场,观众可以欣赏到多位版画大师的代表性原作,近距离感受刀木碰撞的力量,如江丰《到前线去》、张望《负伤的头》、陈烟桥《东北抗日义勇军》、赵延年《凯旋》等等。从硝烟弥漫的战场到歌声激昂的街巷,从英勇无畏的战士到不屈不挠的百姓,每一幅画面都诉说着那段可歌可泣的历史,共同构成了一个个鲜活而生动的抗战叙事,激励人们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爱和平、开创未来。
赵超越是上海交通大学2022级设计学院本科生,同时担任交大文博志愿服务队队长。她印象深刻的一幅作品是陈烟桥的《东北抗日义勇军》,这是中国美术馆现藏最早反映东北战士的版画。画面刻画了东北义勇军正在战斗的背影,在冰天雪地中,一位位舍生忘死的战士正在瞄准日军,头戴棉帽,紧握钢枪,匍匐在战壕之内,构成画面中心的一堵墙,众多爱国义勇军舍身忘死保卫家园,他们也将观看作品的观众置于身后,直面外侵敌人。
另一幅作品也令她久久难忘。那是黄新波的《进行曲》。当年,黄新波每次参加左联活动时,都与聂耳在一起,他被强烈的最能表现情感的音乐所打动,于是他用他的刻刀,在木板上刻下飞扬的旋律,刻下他们的共同信念。“其实,这和翌年聂耳谱写的歌曲《义勇军进行曲》,如同姐妹篇,一个以美术,一个以音乐,反映那个不寻常的大时代。”赵超越告诉青年报记者,这些作品正让观展的新时代青年学子从中激发起更多的爱国热情和家国情怀。她也希望和其他讲解队小伙伴共同讲好版画内涵和精神。
相关新闻
“党从这里诞生”红色珍档高校巡展启动
9月15日,华东政法大学联合九所高校共同承接上海市档案局(馆)“党从这里诞生——上海市珍贵红色档案联展”,并同步开展“光荣之城 青年行”2025年上海青少年红色大寻访主题活动,打造一堂生动的“大思政课”。
上海外国语大学、东华大学、华东政法大学、上海立信会计金融学院、上海工程技术大学、上海政法学院、上海农林职业技术学院等共同签署《九校红色图档资源共建共享备忘录》,未来将在资源共建、展览共享、人才共育等多方面深化合作,携手打造区域高校红色育人共同体,构建具有图档特色的“大思政课”实践平台。
首站展览于9月15日至10月8日在华政松江校区明远楼一楼展出。本次巡展除主要展陈内容外,还个性化地融入了华东政法大学自身的“独家档案”,通过六个小故事呈现了党的法治事业与学校法学教育交织辉映、红色信仰与法治理想薪火相传的相关内容。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昕璐 见习记者 朱彬 通讯员 华亭/文 刘昕璐/图、视频
编辑:陆天逸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