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纳数创中心启航,为数字企业打造“出海”新通道
青年报·青春上海见习记者 王馨怡 通讯员 陶钦忆
接数据、部模型、装软件、买算力——这是当下不少企业数字化转型的新“开门四件事”。对于不少初创团队和青年创业者而言,技术门槛高、资源成本重、试错代价大,让梦想往往止步于现实。
9月17日,“数聚引擎 智启新程”海纳小镇数字生态建设暨人民路演活动在海纳小镇数字创新中心举行。这艘被寄望为“数据方舟”的新型服务平台,集数字公共服务、科研协作、产品孵化、国际合作于一体,正在为数字企业提供一条从底层支撑到全球推广的“出海通道”。通过标准化流程、模块化服务和开放式生态机制,数字化转型正逐步告别“巨头专属”,迈向人人可及,成为青年创业者也能参与的未来赛道。
96项服务清单,为企业数字化转型“量身定制”
“对初创企业来说,能免费试用高性能算力,这可以省下一大笔开发成本。”活动现场,多家企业负责人对海纳数创中心推出的服务表现出浓厚兴趣。
据了解,该中心推出了包含96项细分服务的模块化服务清单,覆盖企业数字化转型的各个关键环节。针对不同发展阶段的企业,中心设计了“新手套餐”和“专业套餐”——前者面向刚起步的中小企业,后者则满足成长型企业的进阶需求。这种差异化服务设计,既帮助企业避免因路径模糊导致的“盲目试错”,也以标准化流程加快转型节奏、提升运营效能。
此外,记者从区数据局了解到,普陀区数据局还组建了由数据专家、技术工程师、运营管理团队、法律专家组成的“数字服务官”队伍,为企业提供从政策咨询到技术辅导的全过程陪跑服务。
“我们将结合区域产业重点,逐步布局数字公共服务中心和具有特色功能的服务驿站,助力企业低成本、高适配地获取数字服务资源。”区数据局相关负责人介绍。
国际共创机制,让技术“出海”更有底气
在当天发布的“数字创新社区”数据产品共创计划中,海纳数创中心还提出了“国际出题、本地研发、全球推广”的新路径。
依托海纳工程院专业资源,中心携手地球观测组织(GEO)、C40城市联盟等国际机构,聚焦“高温下城市智能化治理”等全球性议题,率先确立了旅游经济高温韧性支持系统、大型户外活动热韧性综合服务支持系统、社区脆弱群体主动智能关怀平台等七大攻关方向。
值得一提的是,在海纳工程院技术指导下,参与共创形成的数据产品知识产权将全部归属企业。这一机制既降低了技术出海的门槛,也为青年创业者提供了真正具备国际视野的“成果舞台”。
打造数字经济生态圈,共享共创共成长
当天的活动还吸引了来自人工智能、区块链、智慧医疗、低碳科技等前沿领域的8家创新企业进行融资路演,人民创投、外贸信托、零一创投等投资机构代表现场“面对面”交流对接。
“我们不单单要‘引凤来’,更重要的是做生态。”上海市普陀区数据局局长张军指出,数字企业大多具有技术专精、规模较小等特性,通过海纳数创中心的协同机制和政策支持,企业间可以形成合力,抱团发展,从而走向更广阔的市场。
目前,海纳工程院、菲尔兹数学研究院等新型研发机构已入驻。城市智能数据创新实验室也已落地,并完成多项政企合作项目的对接——包括基于“收钱吧”支付数据的线下商业“烟火指数”项目、面向微短剧版权保护的区块链应用项目、聚焦数字广告的未来创意实验室项目等。
据悉,实验室后续还将进一步开放资源,积极推动数据安全、科技金融、生物医药、生命健康、商贸流通、交通运输、文化旅游等领域的数据创新项目入驻和入孵。
这也意味着,对许多青年创业者而言,海纳数创中心提供的,正是他们最稀缺的那块“数字拼图”——从模型搭建、算力获取到产品共创、市场拓展,一条条曾经门槛高企的路径,如今正被逐步打通。
随着服务体系不断完善、国际合作持续深化,海纳数创中心有望成为数字企业的“孵化港口”、全球创新者的“汇流节点”。从“普陀研发”走向“全球应用”,更多技术青年、创意项目、创业团队,或许正从这艘“数据方舟”出发,驶向世界的未来数字之海。
青年报·青春上海见习记者 王馨怡 通讯员 陶钦忆
编辑:陆天逸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