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翻译家林少华:AI时代文学教育更有可为
2025-09-18 文教

青年报·青春上海见习记者 朱彬/文、图

在AI浪潮席卷而来的时代,当技术突飞猛进,文科何为?我辈何为?9月17日下午,译有《挪威的森林》《海边的卡夫卡》等诸多日本名家作品的文学翻译家林少华做客华东政法大学,对该问题给出了独到见解——文科仍大有可为,甚至更有可为。

文学培养跳跃性思维

“世界尽头象征着人心中的桃花源,冷酷仙境则代表以东京为舞台的现代大都会,小说以两条平行线推进,故事中的主人公脑中被植入芯片取不出来最后只剩下24小时,怎么办?”村上春树1985年发表的《世界尽头与冷酷仙境》对人类一味追逐高科技而忽视人性复归的现代社会有所担忧和警觉,似乎也早早预示了现代社会的迷思。

“书中冷酷仙境一章出现了‘独角兽’,它的头骨里有着宝贵数据,可以控制人和世界,代表了宇宙秩序、宇宙逻辑和上天意志的超越性存在,却无法被人取出。”林少华借村上春树这篇长篇小说中出现的独角兽这一隐喻,揭示了AI潮流下,大受冲击的文科教育并不能被完全替代。“文学背后是细腻的情感,而人的微茫情绪源于数亿年前的生命记忆与密码,仍然难以破解,也不允许破解。”

林少华一针见血地指出AI与人之间的本质区别:“AI接近人脑,它的创造力来自大数据,但它没有心,而心是人之所以为人和人有别于机器人的最后一道防线,哪怕再尖端的AI技术,也无法解读。”心是什么?他解释,相比于脑的理性,心是感性的,主导感觉、感悟、感情、情感、情绪、情节,心瞬息万变,来去无踪深不可测,妙不可言。尤其是种种微茫情绪。这种微茫情绪也反映在文学作品中,尤其是古代诗词中。

以宋词为例,“一场愁梦酒醒时,斜阳却照深深怨”“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斜阳外,寒鸦乱点,流水绕孤村”“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梧桐更兼细雨,点点滴滴到黄昏”,这些字里行间无不潜伏着细腻婉约、扑朔迷离的心理与情感涟漪,喜怒哀乐情绪的诗意表达。

将自然意象化身为文学创作,是人的跳跃性思维,即悟性使然。“文学可以让人产生跳跃性思维。”林少华指出,这也回答了经典的“钱学森之问”——为什么现代中国不能培养出顶尖人才?“科学家需要顿悟,而顿悟的跳跃性思维是文学才能培养出来的。”而这也是人与AI的另一大区别:后者的逻辑思维是线性的,不是跳跃性的。

鉴于此,林少华对文学创作抱有十足信心:“AI取代不了文学创作。”他的这一想法进一步延伸至文学翻译上。“既然无法取代文学创作,那也无法取代文学翻译。”未来AI或许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取代非文学翻译,但取代不了文学翻译以及从事文学翻译的人。

文学背后蕴藏微茫情绪

这一点,在他将村上春树处女作《且听风吟》开篇第一句“投喂”给不同的人工智能翻译时再次得到印证。林文华翻译版本的“不存在十全十美的文章,如同不存在彻头彻尾的绝望”,在DeepSeek翻译之下变成“完美的文章并不存在,就像完美的绝望不存在一样”,ChatGPT对该句话的翻译大同小异,“完美的文章是不存在的,就像完美的绝望是不存在的一样”。

人工智能的翻译固然正确,但不好玩。“文学不同于数学,重要的不是正确,而是趣味和文学性。”林少华直言,就像在AI看来,微笑翻译过来就是微笑,但翻译家有无数种译法:微微一笑、轻轻一笑、淡淡一笑、浅浅一笑、莞尔一笑、嫣然一笑,甚至不妨用笑眯眯、笑嘻嘻、嬉皮笑脸。

于他而言,文学翻译是人类的特许王国,而非AI的:“文学翻译是一门艺术,而不是技术,这项工作需要创意、个性、灵感,而这些源自人背后的审美品位和心灵情结。”AI越发达,包括文学、文学翻译在内,文科价值就越明显,尤其在关乎微茫情绪的人性之光的文学艺术活动和人文精神领域,文科仍大有用处。换言之,当算法结果重复性劳动的时候,文科的价值就愈发凸显,比如批判性思维、伦理追问、文化共情与创造力。

而与人工智能相比,人的特征更为明显。林少华指出,人类源自数十亿年前地老天荒远古时期的生命记忆,我们每一个人全身通常有40万亿到60万亿个细胞,每个细胞都刻录着一本DNA生命密码,每本生命密码有30多亿个字,每个字的刻度长度只有0.34纳米,而现在最先进的芯片是7纳米,3纳米已经是极限了。相较之下,高下立判。

人的微茫情绪和无可逾越、无可复制的DNA生命密码被他赋予文学性的称谓——神灵或天意。“这恰恰是AI难以复制的人性之光,退一万步说,即使电脑AI战胜了人脑,也战胜不了人心,而文科正是人心的主导战场和特有强项。”

但在AI面前,有限的个体如何行稳致远呢?林少华给出了自己的回答:追问何为意义,或许才是人类面对机器的终极答案。他拿自己熟悉的领域举例,如果有人想成为一名优秀的文学翻译家,那便一定要学好古汉语。“古汉语是现代汉语的天花板,母语是外语的天花板,前者的高度决定了后者所能达到的高度。”

青年报·青春上海见习记者 朱彬/文、图

编辑:陆天逸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总机:021-61176117 |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