筑牢抗战精神传承堤坝,这名90后检察官守护“三丫叉”历史刻度
2025-09-18 上海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郭颖

时值“九一八”事变94周年,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从闵行检察院获悉,一纸线索,牵出历史伤痕的“隐痛”,90后检察官为三丫叉侵华日军杀人塘抗战文物拂去尘埃,用法律的温度守护着不该被遗忘的历史刻度。

让历史不再“褪色”

今年最高检部署了抗战英烈保护公益诉讼专项工作,闵行检察院对全区现存的抗战文物进行全面梳理,明确了每处文物具体位置、历史背景和责任单位,随后逐一进行实地走访,发现了相关抗战文物保护不到位的线索。

7月初,闵行检察院公益检察室在开展抗日英烈保护专项排查行动中发现,辖区内三丫叉侵华日军杀人塘抗战文物存在维护不到位的情况:浮雕掉漆、碑文模糊,连纪念广场都长满了杂草。

公益检察室90后检察官赵挺虽然来自浙江,但硕士毕业于上海社科院,从市检察院到闵行检察院,他一直在上海工作、学习,对上海风土人情并不陌生。

“三丫叉侵华日军杀人塘中的三丫叉因其河道形状呈‘丫’字状而得名。1937年11月12日,日军将钻篱笆往市区贩米的当地百姓及其他过路者30人集中枪杀,抛尸于陈思桥三丫叉池塘,日军在此地先后杀害平民百余人。还有抗日阵亡将士墓地,也就是北桥遭遇战遗址,1937年11月11日夜,国民党陆军某部在此与日军发生遭遇战,伤亡500余人,尸体由附近的普济疗养院就地掩埋。”惨烈的抗战历史,刺痛了青年检察官的心,“三丫叉、抗日阵亡将士墓地不仅是区文物保护单位、区文物保护点,更是承载着民族记忆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现场勘验的画面让人揪心:象征遇难同胞不屈精神的浮雕,多处漆面剥落泛白“褪色”;记载苦难过往的碑文,黄漆脱落处积着黑污,那些本该被铭记的文字正在“模糊”;纪念碑前的台阶上,焚烧痕迹与腐烂水果交织,让庄严的纪念地染上了不应有的杂乱。

“对历史遗址的淡忘,是对民族精神的辜负。让历史不再‘褪色’,让精神代代相传,这是法律赋予我们的使命!”赵挺的话语掷地有声。

让他印象最为深刻的是,在抗日阵亡将士墓地开展现场勘验时,路过的一位陌生阿姨向他竖起了大拇指点赞,一边还说道:好样的,小伙子!“那一刻,我觉得自己的工作非常有意义,我们守护的不单单是一处文物,更是我们先辈为了不受奴役、不受压迫而英勇抗争的不屈精神。”赵挺说。

长效筑牢历史传承

于是,公益检察室迅速立案,并邀请检察系统的“益心为公”志愿者一起参与办案。为了更详细了解该文物的详尽情况,以便更全面开展文物保护工作,赵挺办案团队与属地街道办事处进行了沟通,明确三丫叉侵华日军杀人塘作为纪念抗战时期遇难同胞的文物保护单位,属地街道办事处具有监督管理职责,应当确保文物本身完整,同时应保证该文物纪念平台及周围环境的庄严、肃穆、洁净,其未能对该处依法履行必要的监管职责,导致损害社会公共利益的情况存在。

“依法履行监管职责,对三丫叉侵华日军杀人塘文物进行妥善修复”“加强文物保护工作,形成长效机制防止辖区内类似问题再次发生”……依据《文物保护法》等法律法规,一份检察建议送达属地街道办事处,字字句句间,都是对历史的敬畏。

“建立健全文物保护长效机制,要求养护单位加强日常保洁工作,每月定期组织巡查员对文物保护单位进行巡查,确保文物安全、环境庄严肃穆。”街道方面回复时郑重承诺,并当即联合城建中心、养护单位和专业修缮团队奔赴现场,一场“全方位修复”迅速展开:专业人员为浮雕补漆描金,让历史的细节重新鲜活;工匠们为碑文重描字迹,让苦难的记忆不再模糊;保洁人员彻底清理广场,让每一寸土地都回归庄严。

“在这两起抗战文物的公益诉讼案件办理中,我们遇到的最大困难是如何建立长效工作机制,筑牢抗战精神历史传承的‘堤坝’。”赵挺告诉记者,“抗战文物修复只是开始,守护才是常态。我们制发检察建议,后续跟进监督,既督促责任部门及时修缮文物,更要建立抗战文物保护的长效工作机制。”

为此,责任部门建章立制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今的三丫塘抗战文物,不仅恢复了原貌,更有了制度性的“护身符”:比如养护单位每日保洁,巡查员每月排查,从“临时整治”到“长效守护”,从“被动整改”到“主动担当”,赵挺欣喜地看到,法律的刚性约束正在转化为守护历史的自觉行动。

传承弘扬抗战精神

抗战胜利纪念日前夕,赵挺和公益检察室另两位伙伴乔镇江、周婧怡带着鲜花再次来到三丫叉侵华日军杀人塘抗战文物前“回头看”。

站在焕然一新的纪念碑前,那些曾经模糊的文字如今清晰如昨。墓碑前摆放的两瓶白酒,是上海市民自发的祭奠。赵挺庄严地献上鲜花:“我们守护的不仅是一块石碑、一处文物,更是一个民族的集体记忆,妥善保护的文物面貌是对遇难同胞最好的告慰。”

对于接下来该如何发挥这两处抗战文物对青少年教育的积极作用,赵挺有自己的想法。“比如可以在两处抗战文物处举行‘检察蓝’守护‘英烈红’为主题的检察开放日活动,既可以让青少年了解公益诉讼检察工作,更能通过抗战文物,让青少年知晓在国家危亡之际,曾经有许许多多的英雄儿女毅然勇赴国难,抛头颅、洒热血,要传承和弘扬伟大抗战精神,珍惜和平、努力学习,为民族复兴伟业贡献力量!”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郭颖

编辑:陆天逸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总机:021-61176117 |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