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的荔枝和年轻人的职场
2025-09-21 生活

青年报记者 丁文佳/文  李肇/图片设计

历史是一面镜子,照见过去,也映照当下。马伯庸的《长安的荔枝》从一个被忽略的历史细节出发,将杜牧诗句中那个奔波千里送荔枝的无名小吏推到了舞台中央。这场跨越千年的荔枝运送之旅,何尝不是当代年轻人职场生活的真实写照?

荔枝易腐,从岭南到长安的运送之路是一场与时间的赛跑。今天的职场中,年轻人何尝不是每天都在处理各种“易腐”任务——紧迫的项目期限、随时变化的需求、有限的资源支持。那个运送荔枝的小吏需要计算路线、组织人力、协调各衙门……这与现代职场人撰写方案、争取资源、跨部门协作如出一辙。历史没有重复,但职场逻辑却惊人地相似。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荔枝难题”,关键在于我们如何应对。

马伯庸自身的职场经历同样具有启示意义。自嘲为“I人”的他,最初在销售岗位上的表现堪称“天崩地裂”,却通过发掘写作特长,在企业内刊这个被忽视的领域找到了自己的价值。这对年轻人的启示是:职场成功不一定是改变自己适应环境,也可以是找到适合自己特长的赛道;你不必强迫自己成为八面玲珑的社交高手,也可以在人尽皆知的系统约束中,寻找自由舞动的空间。更值得借鉴的是马伯庸的“上班式写作”态度。辞职后的他反而更加自律:租工作室,准点通勤,甚至跟着附近学校的铃声作息。这种将热爱转化为日常实践的能力,恰恰是职场中最可贵的品质。真正的职业成长不需要豪言壮语,而是日复一日的坚持——每天4000字的写作,如同职场中每个小任务的完成,积累起来便是可观的成就。

每个普通人都有高光时刻,这是马伯庸作品中最打动人的主题。那位为女儿买书奔跑的胖父亲,那个在职场中说“没事”的打工人,那些日常中的微小坚持与善意,都是职场人生的重要组成部分。

长安的荔枝最终会送达,职场人的成长之路也在继续。重要的不是最终目的地,而是在过程中的坚持、创造与自我发现。无论是唐代小吏还是现代职场人,只有在约束中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在困境中保持内心温暖,才能品尝到属于自己的那份“荔枝”的甘甜。

青年报记者 丁文佳/文 李肇/图片设计

编辑:陆天逸

来源: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总机:021-61176117 |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