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真的只是微胖!”专家:超4成成年人面临超重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顾金华
“不少年轻人觉得‘胖一点’没关系,甚至调侃是‘福气’,但今天要明确告诉大家,这种想法可能正让身体悄悄亮起红灯。”专家们告诉大家。
9月为全国科普月,一场“科学用药 健康减重”蓝皮书科普沙龙在同济大学附属第十人民医院举办。本次沙龙以《中国公众健康减重认知与科学用药》蓝皮书为核心,通过专业分享与互动体验,旨在提升公众对肥胖症的科学认知,普及科学减重与合理用药知识,助力健康生活方式推广,吸引了众多关注减重话题的公众、医学专家及行业人士参与。
□ 肥胖不只是外形问题 □
世界肥胖联合会最新发布的《2025世界肥胖地图》显示,2025年中国18岁以上成年人中,41%存在体重超标(按BMI≥25kg/㎡标准),9%的成年人伴有肥胖(按BMI≥30kg/㎡标准);预测至2030年,中国成人超重/肥胖人数将达5.1504亿。若按照中国本土超重/肥胖BMI诊断标准(超重≥24kg/㎡、肥胖≥28kg/㎡),上述数据还将进一步升高。
同济大学附属第十人民医院副院长徐倍教授强调,肥胖并非单纯的个人健康问题,它与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等多种慢性疾病密切相关,给社会医疗系统带来巨大压力,亟需通过科学方法开展干预与管理。
“我看着不算胖啊”“我这顶多是微胖,不算严重”“身边人都这样,不用特意减肥”……这些常被年轻人挂在嘴边的自我安慰,在专家分享的数据面前被彻底“打破”。
作为肥胖代谢病综合诊疗领域的权威专家,同济大学附属第十人民医院胃肠外科主任卢列盛教授,结合蓝皮书中2076份真实调查数据的分析,分享了《肥胖症的健康风险与公众认知现状》。他指出:“蓝皮书数据显示,公众对肥胖的认知普遍不足——近半数受访者(42.39%)认为自己仅‘微胖’,而在实际BMI≥24kg/㎡的超重或肥胖人群中,37.07%未能正确评估自身健康风险。”
卢列盛教授明确表示,肥胖不只是外形问题,更是引发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等200余种并发症的“元凶”,目前已位列我国第六大致死致残因素。他呼吁,需通过普及科学知识,引导公众树立正确体重管理观念,采取早期干预措施,遏制2030年超重/肥胖率或高达70.5%的趋势。
□ 科学减重主打“听劝” □
“一周暴瘦10斤”“碳水阻断剂躺着瘦”“网红减肥针一打就瘦”……当前短视频平台上,各类减肥“偏方”层出不穷,不少年轻人被焦虑裹挟,盲目尝试后屡屡“踩坑”。对此,同济大学附属第十人民医院肥胖与代谢综合征科主任卜乐教授在沙龙中逐一“拆招”,用科学知识帮助公众避开减重误区。
卜乐教授详细解读蓝皮书核心内容,分享《科学减重与合理用药的综合策略》。她表示:“蓝皮书调查显示,公众对减重药物的态度存在两极化——部分人盲目追求快速减肥,忽视饮食与运动的基础作用;另有部分人因担心药物副作用抗拒治疗,导致错过最佳干预时机。”
卜乐教授强调,科学减重需“三管齐下”:一是坚持医学营养治疗(MNT);二是保证每周150分钟有氧运动及适量抗阻训练;三是在医生指导下规范使用减重药物,如GLP-1RA类药物。此外,肥胖管理需营养学、内分泌学、心理学等多学科协作,同时要警惕短视频平台的虚假减肥信息,倡导通过定期健康监测和生活方式调整,实现长期体重控制。
“与其被短视频‘洗脑’交智商税,不如老老实实找医生做个体检,制定个性化减重计划。”卜乐教授说。
□ 专家:减肥不是短期冲刺 □
记者看到,活动现场设置了体测专区,工作人员用专业仪器为参与者测量腰围、计算BMI,并通过体脂率检测判断身体脂肪分布情况。“我一直以为自己只是肚子有点肉,测完才知道体脂率已经超标了,难怪最近总觉得没精神。”刚完成体测的上班族小吴恍然大悟。
不少参与者在了解自身真实体重状况后,纷纷拿着数据向专家咨询:“我BMI刚到超重线,需要吃药吗?”“平时久坐,怎么运动能针对性减肚子?”“不吃主食减肥,为什么反而便秘了?”面对这些高频问题,内分泌科、营养科、胃肠外科专家一对一耐心解答,结合个人情况给出具体建议。
“原来之前减肥总失败,是因为一开始就定错了目标——总想快速瘦下来,反而打乱了代谢。”参与咨询的大学生小张表示,这次体验让她明白,减重不是“跟体重较劲”,而是“和身体合作”,科学方法比盲目努力更重要。现场互动氛围热烈,抽象的科普知识在实操体验中变得真实可感。
徐倍教授表示:“《中国公众健康减重认知与科学用药》蓝皮书为公众健康管理提供了科学指引。本次沙龙通过理论与实践结合,让更多人认识到科学减重的重要性,为健康中国建设贡献力量。”本次沙龙作为蓝皮书的实践活动,由诺和诺德公益支持,将蓝皮书的理论研究转化为公众可理解、可操作的健康管理实践。
“希望年轻人能建立‘长期主义’健康观。”专家强调,减肥不是短期冲刺,而是需要科学规划、持久坚持的旅程,过程中要学会温柔对待自己,不被焦虑裹挟,不盲目尝试有害方法。未来,沪上各大医院将持续通过科普沙龙、健康讲座等形式,把蓝皮书中的科学知识转化为公众易懂的健康指南,帮助更多人走出减重误区,以理性态度管理体重,为健康中国建设注入“轻”能量。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顾金华
编辑:李宇婷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