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欧洲百人青年团来上海,沉浸式感知中国法治现代化体验中国社会发展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昕璐 通讯员 李怡洁 汪蒙琪
“中国不仅有底蕴深厚的传统文化,还有独具特色的法治文化,这绝对是一次满载而归的旅程!”“中国法暑期班”成员、比利时鲁汶大学博士生Florian Pollefeyt说。
9月21日,复旦大学法学院与比利时鲁汶大学法学院联合主办的“中国法暑期班”落下帷幕。此次暑期班紧扣“中国法治现代化”“中外法律体系比较”“涉外法治协同实践”三大前沿议题,以“理论+实践+文化”融合模式,为师生们提供沉浸式中国法治体验。项目开设《中国宪法学》《认识中国法》《中国法律文化》《中国商事仲裁》等核心课程,国内知名法学专家担纲主讲,系统阐释中国法治理论根基与最新实践成果。
过去十多天里,140多位鲁汶大学师生在沪学习中国法治理论,走进市人大了解中国地方人大制度,前往徐汇区人民法院观摩“智慧法院”建设成果,在崇明区竖新镇感受中国式乡村治理,更在一系列文化活动中沉浸式体验中国社会的发展。
作为感知中国法治理念的一站,这群欧洲青年走进徐汇区人民法院的大厅,现代化的设施与高效运转的司法流程映入眼帘。科技感之外,鲁汶大学的Kareena Khara说,感受更深的是中国法庭中“以人为本”的一面。
为进一步了解上海的治理与发展,师生们还一同走进市人大,围绕“上海如何与欠发达地区开展合作”“上海如何应对人口老龄化”“上海青年就业保障措施”“AI技术对就业市场的影响”等一系列感兴趣的问题,展开交流互动。
在沪期间,师生们前往崇明区竖新镇,深入了解中国基层法治实践与乡村治理创新,亲眼见证当地有机种植、生态养殖及种养结合的循环农业模式,这些实践不仅体现了对环境的尊重,也刷新了他们对中国乡村的传统认知。许多师生表示,这次访问让他们认识到中国在生态文明和乡村振兴方面的努力,也拓展了他们对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解。
在上海国际仲裁中心,师生们了解中国涉外仲裁的最新规则、实践及国际化发展;参访上海博物馆,领略中华五千年文明;走进世纪出版集团,了解中国译介、法治文化传播成效;前往中共一大会址,探寻中国法治发展的历史逻辑;亲身体验太极拳、汉服文化,感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秩序观与和谐理念。
复旦大学法学院2025级本科生陈诺在此次活动中担任志愿者,“我真切地感受到,促进文明对话,最终还是要依靠人与人之间近距离、面对面的交流。只有通过这样的方式,才能建立起更坚实的信任,让彼此更全面、更具体地了解对方。”陈诺表示,在与鲁汶师生的交流中,自己对比利时也有了更深入的了解,“这种平等而宽松的互动氛围非常珍贵”。
此次率团来访的鲁汶大学法学院前院长Bernard Tilleman希望以暑期班为起点,进一步拓展与复旦大学的学术交流,推动学生交换项目和教师科研合作。未来还将鼓励更多优秀比利时学生来华深造,攻读更高层次的学位项目。
记者获悉,时值鲁汶大学建校600周年、复旦大学建校120周年、中欧建交50周年之际,本次“中国法暑期班”通过学术研讨与人文体验两个维度的深度交流,聚力搭建思想交汇、文化融通、人才共育的涉外法治高端平台,为中欧文明互鉴、规则对接与治理协同筑牢根基。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昕璐 通讯员 李怡洁 汪蒙琪
编辑:张红叶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