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人物|“张江男”拿起锄头成为新农人,用产品迭代思维赋能传统农业
2025-09-22 青年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陈泳均/文 施培琦/图、视频

9月23日是中国农民丰收节,在丰收节来临之际,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走进上海临港万祥镇,采访一位特别的新农人周玉平。这位曾经每天与代码、芯片打交道的张江IT男,如今的“8090新农人”团队创始人谈起农业,眼里满是对土地的热爱与熟悉。

“我想让更多人知道,农业除了一定程度上‘靠天吃饭’,还可以通过现代化农业技术赋能,进行一定的人工干预。就像我们的slogan——‘没事种点地’,希望更多年轻人来到乡村,来到田地,感受土地的魅力和力量。”周玉平说道。

从集成电路到乡村农田

一场始于童年稻田的跨界

接受采访前,周玉平正弯腰拨开种植区藤蔓,指尖在叶片轻轻划过,随后他掬起手掌,手心里隐约看见有个小绿点,像捧着一个小宝贝。当记者问及手心里是什么时,他说,“这是幼虫,我们正在探索用生物防治方案替代杀虫剂。通过有机肥和生物农药,让田地回到我们小时候的田地,让蔬菜瓜果有我们小时候的清香风味。今年我们采用有机肥和生物菌肥种植水稻,没有使用化肥和传统化学农药。”

谈及与农业的结缘,周玉平向记者回忆他小时候那些在田间奔跑、与泥土为伴的时光。“我是土生土长的浦东人,小时候放假的日子,几乎都泡在田地里。”他笑着说,“那会儿稻子熟了,稻田变成金灿灿的一片,打稻机嗡嗡响着,我就追着散落的稻穗跑,裤脚沾满泥点也不在意,只觉得那股稻花香,比什么都好闻。”

曾经在田地里的玩乐时光,不仅成了周玉平心底最柔软的童年印记,更在不知不觉中,为他埋下了对土地的眷恋,让他早早读懂了土地里藏着的生机与温情。大学毕业后,读计算机专业的周玉平进入张江集成电路公司,专注于芯片行业8年。虽一度顺风顺水,却始终找不到“能扎根一辈子”的归属感。

转折发生在2022年,周玉平把父母家里小菜园种的青菜、番茄带给朋友,没想到获得广泛好评,朋友说“这才是小时候的味道”。这句无心之语,像一颗种子落在周玉平的心里,他开始像分析集成电路一样研究农业。他翻阅国内外规模化农业案例,实地察看各地有机农场模式,学习休闲农业经验。2022年底,周玉平做了一个让亲朋好友惊讶的决定,在万祥镇租下120亩地,跨界当农民。选择羊肚菌作为首个项目,是他反复推演后的“最优解”。周玉平说,“上海冬季种植羊肚菌的农户少,市场空白大。此外,羊肚菌生长周期短、经济价值高,且能与水稻实现‘稻菇轮作’。更重要的是,种植菌类产生的菌渣能改良土壤,为来年种水稻打下基础。”

从高温危机到盐碱地难题

巧用产品迭代思维逐步破局

周玉平的农业创业路,并非一帆风顺。2023年初,他遭遇了第一次崩溃,那就是羊肚菌高温危机。那一年,上海2月底的反常高温,让棚内温度骤升至26℃,而羊肚菌菌丝的“耐受阈值”是23℃。

“那天看到天气预报,我头皮都麻了,连夜去买遮阴网,和工人一起熬夜搭,不过还是没能保住大部分菌丝。”周玉平告诉记者,第一年收成惨淡,只种出十多斤羊肚菌,可以说是“绝收”。但周玉平并没有焦虑,反而拿出了IT行业“复盘迭代”的习惯。把失败原因拆解成“预警机制不足”“降温方案单一”“应急物资短缺”三个模块,并逐个寻找解决方案。

“写代码遇到 bug,会去找解决方案,农业也一样,不能闭门造车。”周玉平说。于是,他开始主动链接资源,带着种植数据拜访中国科学院昆明分院的菌物专家,请教应对技术,在抖音上关注农业领域的“技术大V”,每天留言提问,最终打动对方。这位大V不仅在直播间为他答疑,还亲自到农场察看。经过专业指导,周玉平给大棚装上了自动温控系统,当温度超过蔬果适宜温度时,喷雾设备同步启动,湿度低于标准时,滴灌系统精准补水。“现在哪怕不在农场,我也能在手机上实时监控。”经过技术迭代,次年有一半羊肚菌大棚亩产突破千斤大关,并全部售罄,其中制成的羊肚菌干货作为食材被市区高端西餐厅全部采购。

随着羊肚菌种植逐渐步入正轨,周玉平又开始啃一块“硬骨头”。2023年8月,他从一家公司接手一片严重盐碱化的土地。土地表面泛着一层白色,部分区域甚至呈现出红色、绿色的盐碱斑块,当时身边的朋友都劝他放弃。出于对土地的情怀,他和团队成员一起研发有机肥配方,把原本要被处理的秸秆变废为宝,粉碎后与动物粪水混合,加入生物肥料,经过发酵等步骤,制成富含有机质的肥料。持续使用一年自制有机肥之后,这片土壤已经基本恢复正常,如今已经成为适宜种植的良田。

从独自摸索到寻找合作

互联网赋能农业新未来

如今的“8090新农人”农场,早已不是周玉平一个人的“试验田”,而是一个分工明确、技术驱动的小团队。在“8090 创客中心”,这间由万祥镇提供的闲置村集体用房改造而成的办公房里,团队成员各展所长,有的成员负责优化有机肥配方和病虫害防治,有的成员负责自媒体运营和直播。田间直播带货为农产品打开了广阔的销路,去年农场百亩水稻丰收,收获8.6万斤大米,除了镇农发公司采购大部分外,还能通过互联网直接面向消费者。

团队的协作让农场的运转愈发顺畅,农产品的销路也稳步拓宽,而这份看得见的成长,也悄悄改变着周玉平的心境与生活节奏。他回忆道,以前在写字楼工作,他习惯了快节奏的生活,有时容易急躁,如今却能静下心来观察一颗羊肚菌的生长,倾听客户说“这番茄有小时候的味道”。“以前追求的是效率,现在追求的是土地的回馈、蔬果本身的清香。”他笑着说,如今他不是在农田里,就是在去农田的路上。一门心思扑在农田上的周玉平,平均每天待在农田基地的时间超过10个小时。为避免本地农业同质化,周玉平引入和培育羊脂籽大米、申雪甜玉米、草莓番茄等一批新品种,打造自身的竞争新优势,并连续三年参展浦东新区农博会。

谈及未来,周玉平有着清晰的规划,“一方面,计划打造农业科普地,让城市人走进农田,体验种植的乐趣。另一方面扩大种植规模,引进更多优质品种,打造 ‘8090 新农人’品牌。”通过个人的人脉资源,周玉平已经与行业龙头企业和互联网渠道达成初步的合作意向,今后能从行业龙头企业获得优质的种子技术资源,依托互联网可以更便捷地打造产销闭环,形成“订单农业”。

带着秋意的微风里,周玉平看着大棚里的幼苗和幼果,望着远处的自动化设备闪烁着指示灯,像一幅科技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画卷。从张江的科技园区,到万祥的乡村农田,周玉平用跨界的勇气和科技的智慧,在土地上书写着属于新农人的精彩篇章。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陈泳均/文 施培琦/图、视频

编辑:张红叶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总机:021-61176117 |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