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海见证下一代科技青年群像,TR35人在浦江论坛亮相
2025-09-22 青年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晶晶/文 吴恺/图、视频

9月22日,2025年度“35 岁以下科技创新35人”(简称“TR35”)亚太区入选名单在2025浦江创新论坛上揭晓,其中上海获奖者有5人。他们展现的,正是下一代科技青年的群像。

仰望星空与脚踏实地并行

青年力量正推动着技术循序渐进地发展。从0到1的概念突破到规模化生产再到商业转化落地,他们不满足于基础科学性能的常规升级,而是聚焦原始创新,通过不断拓展传统认知的边界,用天马行空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不走寻常路,闯入无人区。从这些年轻入选者的贡献中,可以洞察到未来科技的发展趋势。他们正在向世界展示——创新的可能性远不止于此。

上海交通大学副教授陈昊的研究领域是钙钛矿光电材料与器件,致力于高效稳定钙钛矿太阳能电池的研究。“如果我们的高效稳定钙钛矿光伏技术能够实现大规模应用,将带来能源生产方式的变革:钙钛矿电池成本低、可柔性制备、适合叠层技术。未来,我们不仅能看到更廉价、更高效率的巨型光伏电站,更可能见到‘光伏无处不在’的场景——建筑的外墙玻璃、汽车的顶棚、手机的背板,甚至帐篷和衣服表面都可能成为发电体。这将极大加速全球能源结构的低碳转型。”35岁的陈昊向记者畅想未来的场景。

此次入选本届“35岁以下科技创新35人”亚太区榜单,陈昊表示是对团队过去在钙钛矿光伏领域所做努力的一种肯定,更多的是对未来探索的一种鞭策。

在他看来,中国的科技青年人才视野开阔,敢为人先。“我们这一代科研工作者受益于全球化教育背景和国际合作环境,敢于挑战最前沿的‘无人区’问题,勇于提出原创理论和技术路径。”同时很务实,既追求科学上的卓越,也关注技术落地与社会影响,致力于做“有用的科研”,推动研究成果从实验室走向产业。

开放与合作也是当代青年科技人才的特色。陈昊说,自己的研究历程就受益于跨文化合作。他是上海科技大学与中国科学院大学的联合培养博士,曾经在加拿大多伦多做博士后,去年11月份回国,选择留在了上海交大。“跨国合作带来的最大启发是思维方式的互补。”他表示,在加拿大从事博士后期间,他所在的Sargent课题组就是一个高度国际化的团队,成员来自北美、欧洲、亚洲等多地,“这种环境极大地拓宽了我的思维边界。”

做一张可循环的“膜”,是33岁的新加坡科技研究局高级科学家、新加坡国立大学兼职助理教授李博凡正在努力的方向。她开发的新型智能可持续膜系统,一旦投入产业化,可以让原先的膜材料从“线性”周期转向一个圆满的“圆形”周期,所呼应的正是人类共同期望的可持续方向。“可以有效应对全球水资源短缺与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双重挑战。”她表示。

在她看来,做基础研究的同时,也应致力于将科学进步转化为现实应用。在评选现场,看到其他获奖者的分享,她由衷感叹:“现在中国的年轻人都非常厉害,既敢于去触碰边界,又能够将研究付诸实践,仰望星空和脚踏实地,都做得很棒。”

获选者中5人来自上海

群像中来自上海的青年科研人员有5位。在不同科研领域,他们热衷于“解决难题”。

尽管AI推动了计算需求的指数级增长,但以数字为中心的电子设计自动化流程已成为环境负担——仅当今的数据中心就消耗了全球电力的1.5%。复旦大学青年研究员朱可人通过AI赋能电子设计自动化,并成功流片。近年来,他的团队研究工作还扩展到了新兴计算范式。

目前所有超高速电荷存储器技术都是易失性的,在断电后无法保存数据。闪存作为主流非易失性存储器虽功耗低,但编程速度慢,无法满足超高速数据访问需求。复旦大学青年研究员刘春森利用新型二维半导体材料推动闪存技术的根本性创新,成功将闪存编程速度从传统硅基器件的微秒量级提升至亚纳秒级,提升了闪存的性能极限。他的研究立足的是基础物理模型的创新。

针对困扰现有无线通信的两大核心难题——基站及天线密集化带来的高成本与高能耗,以及无线传播环境的随机不可控性,上海交通大学副教授武庆庆提出了智能反射面通信技术,将无线环境从一个被动、随机的因素,转变为可主动调控、服务于通信的智能实体,为6G网络的可持续演进开辟了新维度。

复旦大学青年研究员王丹青的研究贯穿纳米材料、光子学和量子系统三大领域,实现了对纳米激光器的全新设计,为生物成像和光通信提供了新思路。她的研究成果为解决光子集成芯片中的串扰与损耗难题,以及发展新型量子模拟平台提供了全新思路,并引领大规模纳米光子学平台的构建,为下一代集成光子学与量子工程开辟新路径。

上海对青年科学家具有独特的吸引力。归国后选择在上海继续做科研,陈昊说除了“喜欢上海的一草一木”,更重要的原因是上海的开放和资源多样性。“合作和团队作战是未来科研的趋势。”他告诉记者。

比起做No.1,做only one更重要

记者了解到,自2014年TR35首次按下在亚太地区的评选启动键,截至2024年,已成功举办11届,共有220位入选者脱颖而出。其中,来自中国(包括港澳台地区)的入选者持续领跑,达到82人。

评选的背后,凝聚了50余位来自全球多个学科领域的专家评审的大量心血,他们同样是科技创新领域的领军者。

“比起No.1,only one更重要。”2025年TR35亚太区评委,南方科技大学讲席教授、日本工程院院士徐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这样表示。他在金属有机骨架(MOF)领域的研究,开创了以MOF为模板制备多孔碳材料的新方向,正是选择了“不与众人同挤一条赛道”的科研路径。如今,他所开创的这一新方法已被众多高校、研究机构采用。

合作和交叉,是徐强眼中当代科研的关键词。他指出,从基础研究到产业化之间,存在一个所谓的“死亡之谷”——实验室成果走向产品化与商业化过程中挑战重重,单靠一个团队或课题组很难独立突破。因此,需要更多专业化的“桥梁”型机构或企业,协助科研界与产业界对接,推动技术转化。“这类桥梁服务目前尚未成熟,但需求非常迫切,亟须更完善的社会机制予以支持。”

徐强同时强调,跨学科、跨文化背景的融合研究正变得日益重要。“中国在接纳外国科研人员与文化多样性方面做得较好,甚至优于日本和欧洲。”他表示,中国应继续推进国际化与跨学科合作,这不仅利于本国发展,也对全球可持续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在日本从事科研33年之后再回国,徐强对两国科研环境的差异体会颇深。“中国的青年科研人员普遍比较‘卷’。在我回国之前,并不了解这个词——也许将来,它也会成为英语中的外来词汇。”他指出,中国的科研机制更侧重个人激励,模式上更接近美国,也在过去二十年中有效推动了科技发展。但他也提醒,这种“卷”在带来动力的同时,过多的外部压力也可能削弱科研人员的内驱力。

“当科研水平发展到一定阶段,我们或许更需要关注内驱力与长期坚持的机制,特别是对那些不能立即产生应用价值的基础研究,应当提供更加宽松的环境与包容的评价体系。”作为一位资深科研工作者,徐强认为,应当既激励青年研究者,也给予他们适当保护,避免过度施压,帮助他们在自我驱动的状态下实现更可持续的成长。“许多从0到1的突破,并不是通过比较或竞争产生的,而是来自热爱与坚持。”他这样说道。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晶晶/文 吴恺/图、视频

编辑:张红叶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总机:021-61176117 |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