搭桥布局,让技术走出实验室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晶晶
从打造绿色低碳ip推动技术转化,到建立概念验证平台推动前沿技术创新落地。在2025浦江创新论坛上,记者了解到,上海正在搭建各种“桥梁”,让技术走出实验室,走向更广阔的市场。
■ “上海城市加速项目”驱动绿色技术产业化
2025浦江创新论坛绿色低碳创新论坛上,体现的是“场景驱动绿色技术创新”。如何以场景牵引来加速绿色技术从研发到产业化,让低碳科技从实验室到市场?上海推出一系列新措施,目标是建设全球绿色科技创新枢纽。
以绿色低碳的方式让城市建设产生加速度,“上海城市加速项目”聚焦超大型城市绿色低碳转型过程中在能源、工业、交通、建筑、环境保护、循环经济、生态修复与城市韧性、协同治理与公众参与等各个方面所面临的挑战和绿色技术需求,通过需求挖掘和技术对接、绿色技术创新挑战赛、低碳专利池、绿色金融赋能计划、示范项目推广、绿色低碳创新论坛等关键行动,促进绿色技术的转化和应用。
记者了解到,2025年,这一项目已发掘绿色技术需求48项,组织供需对接19场,向WIPODatabase推荐技术23项,成功匹配项目7项,其中5个项目已落地部署。并切实解决了不少城市顽疾,比如中心城区电动市政车辆移动充电、缓流河道稳态治理、近郊农业大棚土壤盐渍化修复、集装箱育苗工厂补光节能等,为上海绿色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技术支撑。
在本届浦江论坛上启动的2026 WIPO GREEN加速项目将进一步升级,除拓宽应用场景、深化技术对接外,更将推出“绿色技术IP加速营”,聚焦绿色低碳赛道,探索高价值专利组合,协助企业制定绿色知识产权战略规划,为绿色技术创新价值实现与企业竞争力提升保驾护航。
论坛上,由绿色技术银行与腾讯碳中和创新中心联合研发的绿色技术转移转化AI助手“小绿”正式亮相,未来将通过知识共创持续迭代,成为绿色创新生态的“超级链接器”。绿色技术银行、上海建科、申能保险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构建“技术-建设-金融”协同链条,未来计划将该模式拓展至工业节能、新能源电站等领域。
此外,近年来上海围绕深远海风电、新型储能等七大领域布局15个绿色低碳转型重点应用场景,启用绿色技术银行、绿色低碳概念验证中心等平台,落地全国首套兼容燃煤+燃机烟气的CCUS示范装置、首个规模化商业运行的绿色甲醇一体化示范项目等标杆项目,未来将进一步拓展应用场景推进绿色低碳技术集成创新、强化金融赋能加快成果落地、链接全球网络加强智慧共享。
■ 概念验证平台推动硅光技术创新落地
硅基光电子技术作为我国抢占信息技术制高点的战略抓手,正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在浦江论坛“未来信息:硅基光电子技术论坛”上,记者获悉,上海正在汇聚各方力量,共同打造上海硅光未来产业集聚区。
一批从首届“张江杯·硅光创新创业大赛”脱颖而出的优秀项目在论坛上获表彰,展现了硅基光电子技术的应用前景和商业价值。上海澜昆微电子科技有限公司的“微环光电集成互连芯片”与上海交通大学的“基于硅光芯片的集成化光学相干断层扫描系统”两项一等奖成果在论坛上重磅发布,展现出硅光领域迸发的雄厚创新实力和蓬勃的应用前景。
硅光创新联盟理事长、中国科学院院士李儒新表示,硅光技术作为后摩尔时代的关键突破方向,正深刻重塑全球信息技术竞争格局,亟须通过平台化、生态化的方式整合硅光技术产业链资源,加速创新落地。
据上海硅基光电子概念验证平台负责人杨丰赫介绍,上海硅基光电子概念验证平台将致力于为硅光创新团队、高校院所、科技型中小企业等提供全面、专业、多维度的技术可行性与市场可行性验证,降低验证对象的研发成本和研发风险,加速原型技术迭代和成熟,推动创新成果高效转化。
本次论坛由上海光电科技创新中心承办,上海未来产业基金、中科创星、张江高科协办。上海光电科技创新中心表示,将继续依托平台资源,联合各方力量,共同推动打造上海硅光未来产业集聚区,为上海乃至全国集成电路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支撑。
与会嘉宾围绕硅光制造平台如何重构产业生态展开热烈讨论,大家一致认为,硅光制造平台是“产学研资”深度融合体系中的重要一环,我国硅光制造平台的建设力度大,发展迅速,将成为促进硅光规模化商用落地和新技术演进的重要动力和基石。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晶晶
编辑:陆天逸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