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时评|创造“零近视奇迹”的三所小学,恰恰遵循了常识
青年报·青春上海评论员 唐骋华
你有没有感觉身边戴眼镜的孩子变多了,年纪也越来越小?这和统计数据是相符的。国家疾控局监测数据显示,2022年我国儿童青少年总体近视率为51.9%,其中小学阶段达到36.7%,虽相比2020年有所下降,但仍呈高发、低龄化趋势。青少年近视问题因而日益受到社会关注。正是在这一背景下,近日云南三所小学传出几百名孩子视力普遍保持在5.0及以上,近视率为“零”的消息,引得众人惊呼“创造了奇迹”。
那么他们是如何做到的呢?说来简单:确保孩子每天进行3小时以上的户外运动。科学研究早已表明,在儿童青少年视觉发育期,高强度近距离用眼是诱发近视的最主要影响因素。因此专家建议,中小学生持续近距离用眼时间最长不超过40分钟,而且要多去户外,嬉戏、运动、看风景,都可以。
防控近视的基本原理不难懂,办法也是现成的。云南三所学校之所以能创造“奇迹”,靠的不是独门秘籍,而是遵循了护眼爱眼的常识。当前儿童青少年近视问题突出,恰恰因为我们很多时候没有按常识行事。
如今的孩子,在校期间大多待在教室里,虽有体育课,但运动量还不够。更有甚者,一些学校以安全为由,剥夺了孩子课间在走廊、操场奔跑玩耍的自由,人为延长了处于密闭空间的时长。放学后,孩子要么被家长接回家,埋头做作业;要么送去形形色色的晚托班,继续上课。好不容易有空闲,孩子们拿起电子产品,靠打游戏、刷短视频来纾解压力。像这样持续性的高强度近距离用眼,近视率能不提升吗?近视防控自然成了空话。
有人说,云南的三所小学属于特例。因教育资源比不过城市学校,这些偏远地区的学校反而给孩子留出了挥洒个性的空间。而这,恰恰值得思考。我们应该认真想一想,我们是不是以学习为名,把孩子绑得太紧了?从家到校到培训班的无缝衔接,看起来边角料时间全都得到利用,没浪费一分一秒,实际上挤占了孩子运动、玩耍及放空的机会。这不仅不利于保护视力,对身心健康恐怕也有负面作用。
与其羡慕云南孩子,不如从观念上重视起来,行动上落实起来。校园端,要保障孩子们的体育课,常规课程也可以设置户外环节,适当增加户外活动时间。家长端,除了盯学习,要带着孩子多外出运动,多亲近自然。社会则要营建更多的儿童友好空间,让孩子们有地方可以“疯玩”。
孩子的天地不应局限在居室和教室,放他们到街巷、田野、山间等一切开阔地区,去奔跑,去玩耍,去放宽视野,去拓展自己的人生。
青年报·青春上海评论员 唐骋华
编辑:陆天逸
编审:陈晓培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