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校园就能体验海南长臂猿的热带雨林之旅,“一平米博物馆黄浦区”正式启动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春霞/文、图、视频
在校园里就能近距离体验“海南长臂猿的热带雨林之旅”是一种什么感受?9月26日,黄浦区一平米博物馆“雨林心跳”馆正式在上海师范大学附属卢湾实验小学(以下简称“上师大卢实小”)启动,孩子们课余时间不出校园就能观察海南长臂猿标本、听海南长臂猿“唱歌”,甚至可以触摸热带雨林的各种植物。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采访获悉,此次黄浦区“一平米博物馆”项目以上师大卢实小作为首个落地校园,推出了主题为“海南长臂猿的热带雨林之旅”的特色展览。未来,黄浦教育将以此为契机,不断探索科学教育融入学校教育的新路径、新模式,真正让小小的“一平米博物馆”成为点亮学生科学梦想的大天地。
◆ 在学校就能直观感受雨林中“生命的律动” ◆
“哇,这个长臂猿有几岁了?”“它的毛是有一点金色的!”9月26日上午,上师大卢实小一年级的几个同学在学校一楼看到了陈列的海南长臂猿标本,立即围上去讨论起来。除了与海南长臂猿“面对面”,孩子们还能戴上耳机仔细聆听了雨林里的海南长臂猿是如何“唱歌”的。“听上去有点像消防车的声音!”一个同学的点评引起了其他同学的兴趣,大家一个接一个戴上耳机去感受。
热带雨林里,有着丰富的动物和植物,在这个“一平米博物馆”,孩子们还能看到中华穿山甲、豹猫等动物的标本,甚至还可以亲手触摸灵芝和坡垒果实等植物。“这就是热带雨林里的灵芝啊!”四年级的几个同学拿着一个灵芝“爱不释手”。
记者采访获悉,此次“雨林心跳”馆的展览聚焦热带雨林这一充满生机与奥秘的生态系统,通过“一平米”的微型空间,巧妙还原热带雨林的局部生态场景,让学生能直观感受雨林中“生命的律动”,激发青少年对自然科学、生命探索及科技创新的兴趣。
四年级的苏苡萱同学是“雨林心跳”馆的小讲解员,面对前来参观的小伙伴,她落落大方地讲解着馆里的各种标本:“这个是白鹇,它非常漂亮,所以也被大家称为‘白凤凰’;这个是穿山甲,别看它个头很小,但是非常珍贵,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苏苡萱告诉记者,这些动物与大家平时在动物园里见到的不太一样,所以同学们都觉得很新奇。对于学校里能有这样一个博物馆,苏苡萱非常开心:“很多同学都没有去过热带雨林,但是在这个博物馆里,大家能看到很多没有见过的动物和植物,所以会很开心。”
“这个博物馆可以让科学离同学们更近,让他们更有去探索的欲望。”五年级的李骁珩平时就对自然一类的知识很感兴趣,经过报名、选拔,他当选了“雨林心跳”馆的小馆长,“在这里,同学们包括我在内都可以汲取到一些知识”。
◆ 为学生点燃理性思维与探索精神 ◆
启动仪式上,上海科技馆馆长倪闽景为卢实小校长虞怡玲颁发了“荣誉馆长”证书;卢实小学生代表火亦宸、李骁珩被受聘为“小馆长”,黄梓桐等10位同学则被受聘为“小讲解员”,承担起引导同学们探索自然奥秘的责任。在随后的馆长面对面环节,倪闽景馆长就同学们提出的感兴趣的“好问题”做出了细致又精彩的讲解。
“一平米博物馆”是上海科技馆践行科学教育创新的生动实践,它以“小空间、大科普”为核心理念,打造主题化、沉浸式的微型展览空间,将浩瀚的自然奥秘、深厚的人文底蕴送入校园,让孩子们在身边就能触摸科学、感受文明。从2024年启动以来,“一平米博物馆”已经开设了近30个特色主题展馆,成为连接博物馆与青少年的重要桥梁。
作为全国中小学科学教育实验校,上师大卢实小长期深耕科学教育,注重“科学教育+”融合课程和创新空间建设,培养学生科学兴趣与创新潜能。今年学校将“一平米博物馆”项目深度嵌入学校的科技节,面向全体学生发布“热带雨林”好问题卡。活动延续“以问导学”理念,引导学生围绕博物馆一平米雨林场景提出可探究、可验证的科学问题。一至五年级累计提交“好问题”两百余条,涵盖物种共生、气候调节、生态环境治理等多重维度,既为博物馆研学提供精准议题,也为科技节项目化学习注入源头活水,真正实现“博物馆+科技节”的同频共振。
“这样一个展览,首先要教会孩子的是怎么观展,我们会让孩子们带着探究性的问题来参观,参观过程中,展览本身的内容可能能为孩子们解答部分问题,但更多的是激发他们的好奇心,让他们有一个持续探究的愿望。”上师大卢实小课程师训部负责人陈嘉颖介绍说,一个学期后,这个展览会流动到其他学校,而这个展览场地就可以变成学校的流动科技馆,让孩子们自己来担任小小策展人、小小讲解员,在整个活动过程中提升整体的科学素养和综合素养,“希望这个展览能够点燃他们心中探究的火种”。
借助此次优质博物馆资源进校园的契机,以探究自然为起点,卢实小还将组织开展相关的校本课程及高质量课后服务,更迅速、高效地为学生提供更优质的教育资源和更广阔的学习空间,为学生点燃理性思维与探索精神。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春霞/文、图、视频
编辑:李宇婷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