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时评|共享家长模式,点亮邻里友好型社区
青年报·青春上海评论员 唐骋华
近来,武汉东湖高新区五岭社区依托社区统筹力量,推出“共享家长”模式。社区内有时间的家长轮流接送孩子放学,大学生志愿者则在课后为孩子辅导作业,待家长下班,顺路就能将孩子接回家。这种灵活解决育儿痛点的做法受到网友点赞,不少人呼吁全国推广,让更多家庭受益。
“接娃难”一直是双职工家庭的心病。有老人协助的家庭尚可应对,对于缺乏外部支持的家庭,这段“接娃真空期”就成了每日焦虑的来源。有人不得不请假接娃,有人只能把孩子送去晚托班,“接娃”成了影响工作与生活平衡的一大难题。“共享家长”模式则用居民互助的方式,化解了个体家庭难以独立承受的压力,堪称务实有效的惠民之举。
事实上,邻里、好友间互相帮衬带娃并非新鲜事,但武汉五岭社区做法的独特之处在于,将这种自发行为提升到了社区组织化的层面。由社区牵头策划、协调资源、建立规则,使得“共享”不再是零散个体之间的约定,而成为一种更具稳定性和可扩展性的公共服务体系。
更重要的是,“共享家长”模式或许有助于消解现代城市里单个家庭的原子化困境。家长们在轮流接送中从陌生到熟悉,孩子们在共同学习中收获友谊,原本只是“住得近”的邻里,因“带娃”这一共同需求产生深度连接,社区的凝聚力也在一次次换手接送、一句句寒暄中逐渐增强。
此情此景也勾起了70后、80后的童年记忆。在那个年代,放学后结伴回家,和同学一起写作业、分享零食,太晚了还留下吃一顿饭。左邻右舍彼此熟悉,孩子们在弄堂、大院里玩耍,构成了充满烟火气的成长图景。然而随着社会变迁、居住形态改变以及安全顾虑增多,这种开放互信的邻里氛围日渐稀薄。如今的孩子,放学后往往被直接接回封闭的家庭空间,或送往托管机构,社区作为社交场所的功能大大减弱。 “共享家长”模式的出现,仿佛是一次温情的回归,让久违的集体协作和邻里守望重现于日常生活。
我们乐见由此带来的暖意,更希望不止于一时的新鲜或怀旧情怀。期待更多社区依据自身条件,探索多元模式,不仅减轻双职工家庭的负担,也让“搭把手,帮个忙”式的守望相助,成为社区里动人的风景。
青年报·青春上海评论员 唐骋华
编辑:李宇婷
编审:陈晓培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