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上海 | 从“沪九条”首批落户者看黄浦红利:互联网内容创作者的“春天”已来
2025-09-28 上海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冷梅/文  施剑平/图

“没想到赶上这波政策红利,有望成为‘沪九条’001号落户人员,这得感谢黄浦——这里不仅懂新媒体,更愿意为创作者搭台。”入驻外滩FTC的视频号头部博主“萧大业”(本名:肖斌)也道出了不少互联网内容创作者的心声。作为视频号拥有316万粉丝、单条视频播放量破2.4亿的非遗传播博主,他的落户故事,正是上海“沪九条”政策落地、黄浦区打造互联网优质内容创作集聚区的“红利”体现。

深耕内容:316万粉丝博主抢占非遗赛道

“我不是媒体人,是被疫情‘推’进视频号的。”“萧大业”的人生轨迹颇具转折:早年在国企任职后辞职下海,做过职业经理人,也创过业。2015年起,他进入半退休状态,一边给央企、上市公司高管做培训,一边和妻子开启环球旅行——直到2020年疫情打乱了人生计划,让他开启了全新人生赛道。

“最初以为是‘放大版朋友圈’,进来后发现不简单,但我不服输,就一头扎进去研究。”前半年,他纯粹“做着玩”,却渐渐被内容创作的新鲜感吸引:“管理工作多是重复流程,内容创作每天都是新构思,它后来成为我这辈子最热爱的事。”

2020年7月,“萧大业”的内容创作迎来爆发:7月7日首条爆款视频快速涨粉,7月25日《相濡以沫》视频破圈,单条视频传播量超过2.4亿。如今,他的账号播放总量超10亿,被正式授予“人民非遗传播者”称号,专注用短视频助力中国非遗技艺传承,日均播放量超过100万。

“很多非遗手工业者面临生存困境,销售渠道变了,技艺传不下去。”“萧大业”做的不是央视那种精致化风格的纪录片,“自媒体要的是真实和细节,哪怕镜头粗糙,只要把工匠的故事讲透,就更容易与观众拉近距离。”

选择黄浦:真挚的邀请和助力让人动容

“我在上海生活了25年,祖籍福建,户口在广东,一直没有迁入上海。”“萧大业”笑称,早年妻子拿到人才引进落户资格,能解决孩子读书问题,自己的落户诉求就没有再提上家庭日程。直到“沪九条”出台,黄浦、杨浦两大互联网内容创作集聚区相继落成。

“打动我的不是补贴,是黄浦区相关领导真的懂新媒体,知道它的价值。”“萧大业”清晰记得与黄浦区相关领导的见面:“我们相约茶室,聊了整整一个下午。她明确说‘短视频和直播不是工具,是一个时代’——这种认知,让人倍感欣慰。”

更让他感动的是“不拘一格降人才”的落户政策:“按常规引进人才我可能已经超龄了,但黄浦相关部门主动对接,帮我跑手续、沟通流程。这个过程,让人感觉黄浦区是我背后坚强的‘后盾’。”

如今,“萧大业”的线下团队有8人,线上有协作团队,还开设了36期短视频训练营,学员超8000人。目前,他在外滩FTC有专属工位,也保留了原有办公室,“黄浦的‘FTC+1’小程序很方便,政策咨询、活动预约都能线上办,省了很多事。”

扎根黄浦:以内容为路径,讲好“上海故事”

落户流程推进中,“萧大业”坦言,未来账号的创作重心也会逐渐向上海倾斜。“以前没有刻意主打‘上海标签’,现在反而多了更多责任,想把这座城市的故事传播给更多人听。”他计划推出特色专栏,聚焦上海的名胜古迹、历史事件、老字号非遗,“很多本地上海人都不知道的细节,其实特别有价值。”

他坦言,黄浦搭建的资源平台给了他很大信心:“想拍豫园、了解老字号,相关部门出面可以打开内容路径,对接更多资源;遇到创作困惑,也能和集聚区的团队交流。这种‘有支撑’的感觉,对创作者来说太重要了。”

对于“沪九条”的期待,“萧大业”最看重“创作空间保障”:“有时花四五个小时创作的视频,因为不了解一些平台的‘雷区’,涉及敏感词,可能不明原因就无法发布,那一刻会感觉特别挫败。希望能有更通畅的沟通渠道,比如网信部门的指导,让我们能更安心地进行内容创作。”

黄浦答卷:内容高地初具规模,激活数字内容新动能

记者欣喜地发现,“萧大业”的经历,是黄浦区推进互联网优质内容创作集聚区建设的缩影。自2025年7月锚定“打造互联网优质内容创作高地”目标以来,以外滩FTC为核心,黄浦仅用了一个多月便交出一份亮眼答卷。

首先,机制先行,构建服务闭环。成立区委、区政府分管领导牵头的工作专班,实行“每日汇总、每周调度”,10余个部门协同发力;推出“FTC+1”小程序,注册用户超500人,实现“线上+线下”双渠道服务。

近日,由MCN机构党员负责人、科创集团及街道人员共同参与的外滩FTC楼宇党支部正式组建,通过制定《黄浦区关于加强楼宇党建推动互联网优质内容创作集聚区建设的实施方案》,打造集党建、群团、行政、金融服务于一体的“外滩FTC人才之家”,推出集成服务包,为优质内容创作者一站式配送外滩FTC周边餐饮美食、差旅安居、停车指南、办公载体、文化体育、游览路线等六大类168项服务内容,一揽子提供五方面、45类、134项营商政策服务等,以高质量党建凝聚内容创作者群体。

再者,政策落地,精准赋能创作者。在“沪九条”基础上推出“黄浦十条”,覆盖企业集聚、内容激励、人才保障等领域;优先推进优质创作者落户,除“萧大业”的主要创作者外,BANG Media合伙人也将成为“沪九条”002号落户人员;联合多部门开展版权保护活动,为近50家企业提供法治服务;与小红书合作推进“产品种草营销”专项职业能力考核,填补行业认证空白。

同时,实现生态共筑,汇聚产业势能。举办“书写申活”“阅见新申活”“智荟江畔”等特色活动300余场,吸引马伯庸团队、Mediaplus China等参与;活动汇聚网络名人与“洋网红”,2025新导演影像展吸引全国青年创作者集聚;《阅读·被偏爱的文字与生活》展览带动大V传播,单条视频最高播放量破20万。

截至目前,黄浦已对接300余组MCN机构与内容创作者,吸引23家企业完成注册落地,“政策+空间+生态”的发展格局初步成形。下一步,黄浦区将深化“一核引领、多点联动”布局,力争将外滩FTC打造成上海数字经济“新地标”、优质内容“梦工厂”,让更多像“萧大业”这样的互联网内容创作者,在上海找到属于自己的“春天”。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冷梅/文 施剑平/图

编辑:李宇婷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总机:021-61176117 |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