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花为证,青春作答:520名志愿者保障赛艇世锦赛有序运行
志愿者在引导观众
青年报·青春上海见习记者 张振宇
2025年世界赛艇锦标赛(下文简称赛艇世锦赛)于9月21日至28日在上海青浦淀山湖畔举办,桨叶入水,水花四溅,运动员一次次取得个人佳绩引得观众们爆发热烈欢呼。然而,对于志愿者来说,这些欢呼似乎和他们并没有什么关联,为了更好地保障赛事有序运行,他们很多时候都必须在赛场边各个看似不起眼的角落,默默付出。
据悉,为保障本次赛艇世锦赛有序举办,共青团上海市委、上海市体育局团委招募了来自上海财经大学、上海对外经贸大学、上海工程技术大学等高校的520名志愿者。水花的背后,是志愿者的汗水、是现场观众的肯定、是参赛人员对中国的崭新认识。
※ “十八般”技巧,只为志愿服务 ※
六点的上海,天还没有亮。为了不吵醒室友,孙广涛只能轻声起床、洗漱,然后快速地整理完毕,准备出门。他是上海工程技术大学的一名大三学生,也是本次赛艇世锦赛观众餐饮的一名志愿者。或许对很多人来说,六点起床已令人“头疼”,但对于赛艇世锦赛的志愿者来说,早起或许只是他们工作中需要克服的一个微不足道的小困难。
9月26日,上海市中心气象台发布高温黄色预警,这也就意味着,志愿者在室外工作时还会面临中暑的风险。孙广涛告诉记者,虽然带队老师已经提前准备了风扇等防暑降温的设备和药物,也提前做好了排班,以保证大家的休息时间。但当高温真的来临时,他们的工作还是面临着更大的压力。“如果赛程比较紧凑的话,我们每天差不多要在室外工作四个小时的时间。为了更好地服务观众,我们很多人都购买了散热贴。”孙广涛说道。
苏文昱是计时岗位的志愿者,和孙广涛有些类似,她每天的工作也是“连轴转”。至于休息的时间,她也只能“见缝插针”。“哪里能休息,哪里凉快就在哪待着。我们有时候就会随便找个椅子,在椅子上东倒西歪地睡着了。”
除了环境上的挑战,志愿者还要面对工作中的挑战。在赛艇世锦赛的比赛中,苏文昱需要辅助裁判员完成计时和成绩核对。由于自己的工作专业性较强,上岗前,苏文昱感受到了不小的压力。“我们每天都要和不同国家的裁判员进行交流,再加上整个工作的专业性很强,所以上岗前肯定还是会担心的。”
为了更好地服务这次赛事,尽管主办方会安排相关的培训,但苏文昱还是特意在赛前查询了赛艇比赛的相关规则和工作中可能会用到的词汇。“所有词汇我们都必须烂熟于心,不能因为自己的失误让比赛掉链子。”
※ 用心做好每一处细节 ※
在本次赛艇世锦赛的过程中,“夸夸”声不绝于耳。那志愿者又是如何工作,才能收到来自不同国家、不同肤色的观众的“夸夸”呢?对此每个志愿者或许都有一套自己的方法论。
对于孙广涛来说,他的窍门便是提前准备一些观众可能会高频提问的内容。像是“厕所怎么走”“看台在哪里”“在哪有卖咖啡的”……这些问题的中英文回答,他都有所准备。“每次回答完这些问题,我都会收到观众们的谢谢,或者点赞。听到他们的谢谢后,我就又有干劲了。”
邵佳是本次世锦赛重点摄影岗的志愿者,关于她的“好评”,早已在媒体记者的圈子中传开。但当记者询问邵佳,是怎么让那么多记者都对她印象深刻时,她却惊讶地“啊”了一下。想了很久之后,她默默地说道:“我觉得自己只是做了本职工作,没干什么吧。”随后,邵佳和记者说了一些日常工作中的小事。
邵佳(左一)在进行志愿服务工作
在赛艇世锦赛期间,有一位丹麦的媒体记者由于不会使用腾讯会议便向邵佳求助,在邵佳的帮助下,这位丹麦的媒体记者不仅很快学会了腾讯会议的使用,还贴心地告诉他一些其他中国常用软件的使用技巧;在工作中,邵佳观察到在比赛开始前,运动员会先在终点区域下水,随后划到起点,准备就绪后比赛才正式开始。因此很多媒体记者会误把终点视为起点。当邵佳意识到这一情况后,她就会主动用英语和记者进行沟通……
而这些看似不起眼的小事,邵佳把它们做到了极致,一件件累积起来,便成为了邵佳屡屡被称赞的“秘籍”。
※ 志愿服务,下次继续! ※
在这次的赛艇世锦赛的志愿者队伍中,绝大部分志愿者并非第一次进行志愿服务工作。他们中间甚至不乏参加过进博会、春运等大型活动的志愿服务工作的“老手”。
大一那年,邵佳第一次走上了志愿服务的岗位,当时她被安排在某家医院担任导医。医院的挂号设备对于00后而言,使用上并不存在难度,她几分钟就学会了如何使用。但对于前来就医的老人来说,可并非如此。他们拖着病躯,戴着眼镜,操作了半天也没有成功。“当时这件事对我触动还是挺大的,毕竟谁家没有老人呢?我也希望我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在外不便时,有人能帮他们一下。”
带着这个初心,邵佳开始频繁地参与志愿服务中,从一开始的医院到进博会等国际性的展会、活动,都有她的身影。在这些活动中,她也在不断地成长。“就比如这次的赛艇世锦赛,因为要不断地和各国记者沟通,所以自己的语言能力、社交能力都有了很大进步。”
“不断进步”并不是邵佳一个人的感受,对于其他志愿者来说,他们亦是如此。“这次比赛因为是残健融合的,我们经常可以看见一些残疾人运动员。他们赛场上的夺冠背后,是常人难以想象的付出。从他们身上可以真切地感受到旺盛的生命力。”苏文昱说道。
孙广涛也有同样的体会,他提到,在志愿服务过程中,接触到了形形色色的人,有来自世界各地的观众,还有不同项目的运动员,这让他学会了如何更有效地与人沟通,怎样在复杂的环境中迅速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以前我可能比较内向,不太擅长主动和人交流,但经过这次志愿服务,我变得开朗多了,也更有自信了。”
在赛艇世锦赛的志愿服务结束后,很多志愿者都表示,这次经历让他们更加坚定了继续参与志愿服务的决心。他们期待着下一次的志愿服务机会,无论是大型的国际赛事,还是社区的小型活动,他们都愿意用自己的行动,为这个世界增添一份温暖和力量。“志愿服务,下次继续!”这不仅是他们的一句口号,更是他们内心最真挚的承诺。
青年报·青春上海见习记者 张振宇
编辑:张红叶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