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未来启点社区首场实训营举办,最年轻学员仅21岁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晶晶
刚刚结束的2025浦江创新论坛上宣布成立上海未来启点社区,社区成立后的“N计划”首期科学家·创业者·投资人联合实训营就在张江落地举办。30多名学员开始互相“碰撞”,最年轻的才21岁。
※ 00后创始人提前毕业来沪创业 ※
在这场由市科委指导,上海未来启点社区主办的线下活动中,上海未来产业基金总监方苑站在台上,向台下30多名学员发出“九问”——“如何应对白热化竞争?”“如何建立非技术壁垒?”“团队如何科学配置?”……站在早期投资人的视角,她以问题启发思考:在资本热情高涨的当下,创业者如何保持理性,坚守长期主义以穿越周期。
这位北京大学物理学院的博士,曾在Nature子刊上发表过论文,如今是一位拥有丰富经验的投资人。台下的一些年轻人,或许也和曾经的她一样面临着走上不同道路的选择。“我认为自己离成为‘大科学家’或许有些远,我也更享受将研究成果转化为实际产品的过程,这比纯学术探索会给我带来更大的成就感。”方苑坦言。
她观察到,如今像她这样拥有科学背景的年轻人转向创业的情况日益增多,尤其在生物医药和具身智能领域,超80%的初创公司由学院派背景的年轻人引领。“资深的科学家转型要面临认知转换的挑战,而年轻的研究生或许更容易适应创业浪潮。”方苑表示。
方苑(中)
实训营的现场,2004年出生的萝博派对创始人兼CEO黄一是年龄最小的一位。大学本科阶段免修数学和物理,喜欢在实验室里“倒腾”机器人和无人机的他今年3月提前一年从哈尔滨工业大学毕业,来到上海创业,带领团队研发人形机器人,已经成功研发出了人形机器人样机Atom01,拥有行走、跑步和跳跃能力。他的这家初创公司已获得了亿元级投资,并得到上海未来产业基金关注。
来参加未来启点社区活动,黄一表示,希望能找到其他具身智能的创业者,聊聊合作机会。
※ “小天才”正在筑起未来科创生态 ※
像黄一这样的年轻人,被王田苗统称为“小天才”。
在这位智友·雅瑞科创平台发起人,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机器人研究所名誉所长、教授、博导看来,未来十年将由人工智能、算力芯片、无人驾驶、人形机器人等技术引领一场深刻的科技与产业变革。在这场变革中,核心要素首推人才,而这类人才的关键特质,便凝聚在他所定义的“小天才”身上。
王田苗
他给“小天才”的画像,首要特质是“拥有伴随一生的强烈激情”。这种激情并非一时兴起,而是源于“我发现未来是什么,我要做不一样的自己”的内在驱动力。“对于他们而言,所有的权威、定律都只是一个工具,这种颠覆性的思维方式是创新的源泉。”
其次是“敢于实践,知行合一”的勇气。王田苗观察到,许多人有认知却因有包袱而怯于行动,而小天才们则不同。他们年轻,大多在二三十岁,敢于用10年时间试错,有说出“我的未来我定义”的魄力。
“第三个要素,在于对资源的拿捏与整合能力。”王田苗补充道,一个孤立的技术天才可能成为优秀的数学家,但若想在高科技创业领域成就一番事业,“小天才”们必须善于学习、合作、管理与整合资源。
而这类人,将成为“从0到1前所未有颠覆性”的开拓者,他们身上兼具激情、信仰、奇思妙想与敢为人先的行动力,正如曾经的比尔·盖茨。
※ 将建立语料库勾画人才图谱 ※
作为创业导师与投资人的双重身份现身启点社区这场活动,王田苗告诉记者,他希望与现场的“小天才”和科学家们共同进行认知的碰撞,去思考未来的路径与方向。
让王田苗欣喜的是,在这里,年轻的科学家们已经开始思考诸如“创业第一要素是什么?”“如何选择商业合伙人?”“如何理解To C与To B需求”等关键问题。他相信,在这种开放的交流氛围中,创业者能获得更清晰的思路、更多的激励与更快的成长。
在王田苗看来,上海在推动“人工智能+”与商业运营结合方面,具备独特的优势,对于有志于进行“颠覆性创业”的年轻人而言,是一片不可或缺的热土。
为有志于或正在从事“颠覆性创业”人才建立人才和认知的“入口”,成为一个创新创业资源的“超级连接器”,正是上海未来启点社区的建立初心。上海未来启点社区主任李然告诉记者,社区除了组织不同形式的平台交流活动让科学家、创业者和投资人充分碰撞思想,还将通过进行深度专访来构建“认知语料库”与“人才图谱”。李然表示,希望当语料库积累到足够深度和广度时,能够找到未来的人才和产业“核爆点”。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晶晶
编辑:张红叶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