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文艺好去处承包你的假期生活,主打一个好看好玩好逛
2025-09-29 文教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冷梅/文 施剑平/图、视频(除署名外)

中秋国庆双节将至,沪上文艺场景迎来集中上新。记者提前探访获悉,思南公馆打造的“月圆生活节”、上剧场首演的赖声川新作《镜花水月》、豫园海上梨园的“新国风”焕新计划,三大文艺好去处已整装待发,从夜间市集的烟火气、话剧舞台的艺术感,到老城厢里的沉浸式体验,不仅覆盖不同年龄层需求,更以丰富的活动设计、多元的参与形式,全方位承包市民“好看、好玩、好逛”的双节假期,为秋日上海文旅市场注入鲜活动能。

环复兴公园打卡,解锁月光下的文艺夜

作为“2025年环复兴公园艺术季”的重磅开篇活动,“思南月圆生活节”将于9月29日至10月2日在思南公馆正式开幕。此次活动由思南公馆联合复兴公园等深度合作,围绕“月圆”主题打造“1场夜派对市集+2大核心舞台+3大艺术装置+4大主题展览”的立体活动矩阵,从日间到夜间,从静态展览到动态演出,为市民提供全天候的文艺体验。

在核心活动“思南夜派对”市集上,60多个品质生活家摊位涵盖生活美学单品、治愈系插画、鲜活鲜花绿植、创意生活家居、小众设计师文创等品类,无论是想挑选中秋伴手礼,还是打卡高颜值文创,都能找到心仪选择。而市集营业时间首次延长至晚间22点,不仅让市民避开日间高温,更以灯光装饰、月光氛围营造,激活思南公馆历史文化街区的夜间活力,助力黄浦“24小时城市”品牌建设。

两大舞台演出则各具特色:“一起出道”舞台面向民间公开招募表演团体,最终入选的十余组团队涵盖黄浦区属街道合唱团、模特秀萨克斯重奏团队、Doki Doki乐队、六幺琵琶国乐团、Infinity Tango体验互动等,不论年龄、职业,只要有表演热情就能登台;“月圆之书”舞台则依托精心设计的月光装置,邀请20余位国际原创音乐人联袂献演,打造跨流派、跨地域的听觉盛宴。

活动现场以月相变化为脉络,划分“新月”“上弦月”“满月”“下弦月”四大互动区域,每个区域都有专属亮点:新月区集结云南扎染、福建漆艺等来自中国天南海北的非遗文创品牌;上弦月区聚焦“生活美学”;满月区主打“多维感官体验”,INS风格乐园快闪店提供打卡拍照场景,艺术疗愈师现场开展冥想、绘画疗愈活动;下弦月区则充满烟火气,中秋主题文创摊位售卖玉兔灯、月亮形状挂件,医疗科普互动区通过趣味游戏普及健康知识,风味美食摊位提供月饼、桂花糕等传统小吃,满足市民味蕾需求。

此外,活动首次联动思南公馆内多处历史老洋房,推出四大室内主题展览,融合文学、非遗、家居、IP文化与书籍艺术,且展览周期更长于主活动:“满月书房”由思南公馆联合“做書”策划,9月29日至10月26日期间,不仅呈现“100位编辑的年度之书”,还细分出16个主题小展览,包括张爱玲作品主题展、哈利波特主题展,展览期间每周六、周日还将举办编辑微型分享会,邀请出版人讲述书籍背后的故事。

思南公馆副总经理范美辰告诉记者:“今年国庆与中秋重叠,‘月圆’既呼应节日氛围,也象征团圆。我们希望通过多元活动,让市民在4天里感受到思南的文艺气息,也让历史街区焕发新活力。”

《镜花水月》迎上剧场首演,4米高神兽惊艳众人

9月29日至10月5日,话剧《镜花水月》将在美罗城上剧场迎来首演,作为上剧场成立十周年的重磅大戏,这部作品不仅是赖声川为家乡江西会昌量身创作的专属剧目,首演结束后还将启程前往乌镇,参演2025年乌镇戏剧节,成为双节期间沪上不可错过的文艺大餐。

上剧场《镜花水月》发布会现场。受访者/图

该剧聚焦“生命选择”主题,由演员陈妍希与上剧团演员窦进联袂主演,二人分别饰演“月”与“花”两位双生姐妹,在童年生活的山间密林中,遇见来自《山海经》的上古神兽,这些神兽既是陪伴者,也是引导者,带领姐妹二人探索人生的不同可能。“《山海经》是古人留下的智慧宝库,里面的神兽不仅是神话符号,更藏着对自然、生命的思考。”赖声川在分享创作初衷时提到,“现在很多人在快节奏生活中会感到迷茫,我希望通过这些古老的意象,让观众停下脚步,回望传统,找到内心的方向。”

舞台视觉设计是该剧的最大亮点,赖声川携手著名服装设计师黄薇,将《山海经》中的神兽以“可穿戴艺术装置”的形式搬上舞台,近4米高的造型在灯光下极具冲击力。除神兽造型外,黄薇团队以“双生—分化回归”为设计主线,两位女主角的服饰也暗藏叙事线索,用视觉语言呈现“殊途同归”的人生主题。

上剧场CEO丁乃竺表示,“我们希望通过精致的舞台美学、深刻的主题表达,让观众在90分钟的演出里,既能感受艺术的魅力,也能获得心灵的慰藉——人生或许有很多‘镜花水月’般的虚幻,但正是这些经历,构成了生命的真实意义。”

飞檐下的戏剧新生,沉浸式演艺激活老城厢新韵

藏身于豫园商城核心区域的海上梨园,这个曾是老上海戏迷听评弹、赏昆曲的“空中庭院”,9月底正式以“新国风剧场”的定位焕新回归。作为沪上少有的“高空戏台”,站在露台可俯瞰豫园全景,此次焕新不仅保留了传统戏台的飞檐翘角、木质结构,更引入LED大屏、环绕音响、动态灯光等现代舞台技术,同时融合沉浸式观演理念,从单一戏曲演出场所转型为“传统+潮流”的多功能文化体验空间。

国庆期间,海上梨园推出两大驻场IP剧目,覆盖亲子与年轻群体:国风奇趣亲子互动赏味秀《豫园来了只大恐龙》改编自沪上同名热演IP,剧情围绕“大恐龙学习中华饮食文化”展开,将豫园的九曲桥、湖心亭等地标元素融入故事,还巧妙植入古代宴席礼仪,最特别的是,剧情高潮部分设置“蒲扇投票”环节,来决定大恐龙的“饮食选择”,进而触发不同结局,让孩子们在互动中感受传统文化的趣味。

海上梨园上演沉浸式剧目《惊鸿变》。受访者/图

针对年轻群体的沉浸式戏剧《惊鸿变》,则将故事背景设定在上世纪30年代的老上海,围绕一场“神秘拍卖会”展开,剧情包含兄弟情、江湖道义、人性抉择等多重线索,充满反转与悬念。演出依托海上梨园的空中庭院格局,将戏台、露台、回廊等空间都化为表演区域。“我们希望打破传统戏剧‘观众坐、演员演’的模式,让观众成为剧情的一部分。”主创团队介绍道。

除两大剧目外,国庆期间还将引入脱口秀、电音派对、二次元音乐会、沪语童谣等多元形态演出。“海上梨园的焕新,不是抛弃传统,而是用年轻人喜欢的方式解读传统。”海上梨园负责人表示,“我们要做的是有‘传统根’、有‘年轻魂’的文化综合体——老戏迷能在这里找到熟悉的戏曲韵味,年轻人能在这里感受国风潮流,亲子家庭能在这里收获欢乐与知识,让这个老空间成为连接不同群体的文化桥梁。”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冷梅/文 施剑平/图、视频(除署名外)

编辑:张红叶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总机:021-61176117 |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