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锦绣山“核”!这群青年让被丢弃的核桃壳成为乡村振兴答卷上的闪光注脚
2025-10-12 青年

徐钧洲在合成光热反应催化剂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昕璐/文 受访者/图 

在大理洱海,流传着一个“老人与海”的故事:一位上海交大的老教授十数年如一日扎根当地,以科学治水守护洱海的绿水青山,兑现了“二十余年洗一湖”的诺言。而今,他的团队依然在传承和破题,并开始关注起当地一场关于核桃壳“丢弃”与“重生”的试验。

云南大理,也是中国核桃的主产区之一,每年秋收后,堆积如山的核桃壳却成为村民们的负担。如今,经过几年的持续攻关,一群平均年龄不到23岁的交大环境学子,正让一颗颗曾被丢弃的核桃壳都变成了乡村振兴答卷上的闪光注脚——数十种方案,百余次实验后,团队最终实现了利用太阳光将核桃壳转化为高附加值苯酚和活性炭。

 初遇:科研初心的DNA动了 

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博士研究生徐钧洲,是这支由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硕博学生组建的10人团队的负责人,他们从孔海南教授治理洱海的拼搏和坚守中汲取力量,将目光投向了“总惹麻烦”的核桃壳。

丢弃腐烂的核桃壳

徐钧洲是硕士阶段来到上海交大求学的。初到交大,他就了解到了孔海南教授的传奇故事——作为学院第一位“海归”教授,2000年,孔老师放弃国外的优厚条件,毅然回国,投身洱海治理。2006年,洱海保护被纳入国家“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从50多岁临危受命,到如今年过七旬仍坚守一线,很长一段时间,孔老师都住在洱海旁边的平房里,他觉得,洱海就跟他自己的孩子一样,一天不看到,心里就空落落的。他更是因为放心不下,屡次推迟心脏手术时间直至项目结题……

孔海南用行动书写“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故事,深深感染青年一代,这句话,也烙印在徐钧洲的心中。“当时,听了孔老师的故事,我才真正明白科研的价值。”徐钧洲坦言,刚入学硕士研究生时,他想着赶紧发发论文,在实验室做出成绩,但正是身边老师的感人故事,让他真正明晰了科研的初心:不是为了发几篇论文,而是要用科学技术去解决真问题,造福老百姓。

他至今还记得,3年前,第一次跟随学院实践团来到大理时的场景:漫山的核桃树下,还有堆积成丘的核桃壳,在阳光下格外刺眼。那一刻,他真切意识到,科研不该只是实验室里的数据,而应该走到现实世界里,直面真实世界的困境和需要解决的问题。

徐钧洲在云南大理调研

 启程:从实验室到田间地头的探索 

2022年,在孔海南教授和王欣泽院长的指导下,在开展云南生态调研的过程中,徐钧洲等学生第一次知道了当地人关于核桃壳的烦恼。

由于云南的核桃被认为是“中品”,卖不出高价,因此,当时,云南大力推进核桃深加工产业,将核桃制成零食、核桃油等高附加值产品,核桃仁有了出路,但核桃壳却成了“烫手山芋”。它们或被随意倾倒在田间地头,或偷偷被直接露天焚烧,黑灰飞扬,严重破坏了生态环境。

核桃壳废弃物露天焚烧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我的研究方向是固体废弃物资源化利用,之前主要做废塑料转化。”徐钧洲回忆,“当当地政府提出核桃壳问题时,我觉得我关注的领域或许能派上用场。”抱着试一试的心态,他向当地要了一批核桃壳带回交大实验室。

“那段时间,实验室成了第二个家。”通过查询文献,尝试了数十种方案后,好像能做出点眉目。徐钧洲赶紧向几位老师汇报进展,并开始组建更多的人手一起攻关,团队自此定名“锦绣山‘核’”项目团队,开启了“变废为宝”的探索之路。

 攻坚:“科学问题”变“工程难题” 

然而,实验室的成功只是第一步。团队带着实验室里的技术来到大理,开始了更艰难的实地试验。“从实验室到生产线,完全不是一回事。”徐钧洲感慨,“实验室里条件理想,但放大10倍样本量后,光强、催化剂用量、反应时间等参数全都变了样。”

那段时间,徐钧洲每年有100多天扎在大理。团队在当地建立了小试装置,每天处理大约10公斤核桃壳,逐个攻克技术参数。“如果说之前研究的是科学问题,那么现在面对的就是工程难题。”他说,“这个过程其实就可以发一篇顶刊论文了。”

设备不稳定、参数不匹配……问题一个接一个。但每当想起孔老师治理洱海时“临危受命、推迟手术”的坚持,团队就觉得眼前的困难不算什么。

团队成员在实验室

“技术只有落地才能真正普惠农民”,怀揣着助农的初心,这群年轻人,背着行囊深入云南山区,他们的足迹遍布大理、楚雄13县54乡镇。团队最终研发出利用太阳光将核桃壳转化为高附加值苯酚和活性炭的技术,不仅在Nature子刊、Scinece子刊以及Advanced Materials等重磅期刊上发表了30多篇高质量论文,获得十余项国内外专利,为技术落地筑牢知识产权根基,更用实际行动赢得当地百姓的信任。

“通过光热化学反应,核桃壳在催化剂作用下分解生成苯酚和活性炭。”徐钧洲向记者解释说,苯酚是重要的化工中间体,每吨价值约2万元;活性炭也可用于土壤改良,实现“以废治废”。

核桃壳光热转化示意图

 传承:让“三链融合”绘出乡村振兴新画卷 

如今,“锦绣山‘核’”项目已结出累累硕果。

在产业链上,他们与1482户农户签订了核桃壳保底收购协议,让原本被丢弃的废弃物变成了“香饽饽”,带动户均年增收超过6600元;在价值链上,和当地化工厂共建核桃壳光热转化流水线,将原本污染环境的核桃壳变成了高附加值产品,出售给下游商家;在生态链上,团队每年处理核桃壳废料近5000吨,年碳减排量超8000吨,相当于再造4900亩碳汇林,保卫云南的绿水青山。

更令人欣喜的是,团队在今年夏天成立了煦农新能(上海)资源再生科技有限公司,标志着项目进入产业化运营的新阶段。正在大理建设的资源化基地,预计每年可消化万吨级核桃壳,也将为当地创造更多就业岗位。

如今的徐钧洲也已从当年的硕士生成长为博士研究生,团队里有了更年轻的血液,但他依然每年有100多天驻扎在云南。“每当看到老乡们因为我们的项目露出笑容,我就更加坚信,科研的温度在于能够真正改变人们的生活。”

从洱海之滨到核桃山林,这片希望的田野上,更多的改变正在孕育和发生。如今,这群年轻人正计划将项目模式推广到四川、贵州等更多核桃产区。他们期待联合专业合作社、地方政府和下游企业共同发起的锦绣山“核”联盟,绘出乡村振兴路上更壮美的时代画卷。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昕璐/文 受访者/图

编辑:李宇婷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总机:021-61176117 |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