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调查·谷子经济②|在拆卡直播间,集换式卡牌变成了“多巴胺买卖”
青年报·青春上海见习记者 王馨怡/文、图
集换式卡牌五年内从28亿暴涨到263亿的市场背后,是“谷子”收藏文化的悄然异化。当开包的瞬间快感压倒了集齐的长期满足,这门生意正在将无数年轻人卷入一场精心设计的概率游戏。在为期一个月的调查期间,记者深入多个拆卡直播间,采访数位玩家和前从业者,试图还原这个百亿产业的背后发生了什么。
◆ 从十元到千元:“欧皇”体验下的成瘾之路 ◆
深夜11点,25岁的李星星(化名)紧盯着手机屏幕,正在下今晚的第三笔订单——30包《小马宝莉》的“花花战神”玩法,价格是1197元。根据规则,开出的卡牌稀有度越高,就能兑换更多新的卡包。屏幕里,主播举着剪刀成把剪开,将卡牌按稀有度分类码放在展示架上。拆包的声响和即将揭晓的悬念,让她的心跳止不住地加速。
两个月前,李星星还只是一个偶然闯入的看客。她刷短视频时,因被一个拆《猫和老鼠》卡牌的直播间吸引,又恰好抽中福袋,主播便热情地喊出她的ID,并承诺“新人首单会送价值20元的卡作为福利”。抱着“反正才10块钱,试试看也不会亏”的念头,李星星下了第一单。
那一次,她玩的是名为“叠叠乐”的玩法——拆出稀有卡就能免费继续拆下一包。首单10元,她竟连续续上了8包,甚至还拆出了一张官方标注“平均50包才出一张”的稀有卡。“直播间里瞬间都在刷‘欧皇’(网络用语,指运气极好的人,与‘非酋’即运气差相对),主播疯狂按铃铛,那种所有人都为你欢呼的感觉,心跳快得不行,”李星星后来回忆道,“真的太‘上头’了。”
从那晚开始,看拆卡直播成了她雷打不动的深夜节目。她流连于各个直播间,体验着层出不穷的新玩法,消费金额也从每单几元,悄然涨到几十、几百,直到今晚突破千元。
李星星的经历正是这个市场井喷的缩影,这个曾经小众的收藏爱好,在五年内变成了一门百亿级的生意。数据显示,2019年中国集换式卡牌市场规模仅28亿元,而到了2024年,这个数字已飙升至263亿元,年复合增长率高达56.5%,成为泛娱乐玩具行业中增速最快的赛道。而这背后有无数像李星星一样35岁以下的年轻消费者。
◆ 从收藏到博弈:被“异化”的玩法 ◆
据资深玩家回忆,最早的直播间拆卡模式很简单,就是“平拆”,观众下单几包,主播拆几包,保留了收藏本身的乐趣。但从去年开始,追求更高流水的玩法开始变得复杂和刺激。
“叠叠乐”玩法率先流行,拆出稀有卡就能免费续包,理论上可以无限叠加。针对不同IP,直播间还衍生出各类玩法,如《小马宝莉》的“小马向前冲”,三丽鸥的“抓小狗”,本质都是将角色、卡牌的稀有度与加赠奖励挂钩。
今年,更多以小博大的设计粉墨登场,以“小吒刺”系列为例,玩家花15元购买一包原价2元的《哪吒》卡包,若抽中概率为1/6的特定稀有卡,即可直接兑换价值90元的整盒卡牌。这种六倍的杠杆,让27岁的程序员陈淼深陷其中。起初,他试水两包竟全部命中,尝到甜头后便深陷其中。
随后他开始尝试价格翻倍的卡包,却连中数次“空包”。“连续不中让我开始赌概率,每一次都觉得‘这次该中了’。”陈淼说。为了拿到一盒价值180元的卡,他最终投入了320元却一无所获。“主播特别会营造那种‘就差一点’的感觉,让你总觉得下一次一定能成。”
◆ 价值崩塌:从“理财梦”到“按斤卖” ◆
在玩法异化的同时,一个更深层的矛盾浮出水面:卡牌作为“谷子”的形态之一,其“收藏品”的价值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消解。
“以前大家总说,抽出稀有卡能卖个好价钱,算是一种另类理财。但现在随着卡价的全面崩塌,只剩下抽卡那一瞬间的多巴胺了,贵卡也不再保值了。”玩家薇薇安(化名)告诉记者。今年1月,她斥资4000元收购了两张《小马宝莉》辉月包第二弹的单人碧琪稀有SC卡,仅仅9个月后,她以500元一张的价格挂在二手平台,也无人问津。
薇薇安的经历并非孤例。记者在二手交易平台“千岛”追踪数据发现,《小马宝莉》等IP的卡牌价格在今年经历了断崖式下跌,如辉月包第二弹柔柔SC卡,价格从年初的3000元下跌至如今的不足700元。
稀有卡价格跳水,而稀有度不高的“普卡”,则彻底沦为“论斤称”的商品。记者在闲鱼等平台发现,以9月新品《王者荣耀》英雄万相收藏卡为例,官方定价10元一包,内含5张。但在二手市场,这些卡片按斤出售,仅需6元/斤,而一斤约有250张卡,相当于50包的量。这意味着,原价500元的卡牌,在二手市场的价值仅为6元,贬值超过99%。推出时间更久的IP,如三丽鸥、小马宝莉的普卡,价格更低至4-5元一斤。这些拥有正版授权的卡牌,只因不够“稀有”,其价值甚至低于盗版印刷的成本。
价值为何崩塌得如此之快?业内人士透露,产能过剩是首要原因。头部IP一年要更新3-4个系列,每个系列都有全新的稀有卡。“旧爱”瞬间被“新欢”取代,市场根本来不及消化如此巨大的供应量。
更关键的是,卡牌的“稀有度”正在失去其绝对意义。以卡游线上抽卡机公示的概率为例,《蜡笔小新》显眼包第一弹的隐藏龙卡,抽中概率标注为1:648。按10元一包计算,理论上获得一张的成本高达6480元,这听起来的确很稀有。但在二手平台上,这样一张稀有卡,售价仅为200元左右。
当一个系列的总印量达到数十万甚至上百万包时,市面上实际流通的“稀有卡”可能有数千张。“稀有”成了一个相对概念,而非绝对的保值符号。
◆ 直播间的“围猎”:算法、话术与情感操控 ◆
既然明知会快速贬值,为何玩家们的消费行为反而愈发疯狂?记者联系到一位已离职的头部直播间运营助理阿浩(化名),揭示了这背后的运作逻辑。
他曾使用的一份用户档案Excel表,详细记录着高消费用户的ID、消费记录、集卡进度甚至性格特征。“月消费超500的都会建档,方便主播精准互动。”当目标用户进入,主播会立刻喊出其ID:“XX宝贝回来啦!我记得你上次就差一张就全图鉴了吧?今天手气这么好,一定要拿下!”这种“被记住”的专属感,让许多用户产生了强烈的情感依赖。
而对于连续失败的高消费用户,团队则会采取“安慰+激励”的组合拳。主播有时会当着所有人的面,免费送他一包“奶一口”;有时运营会私信送些卡膜、卡册、普卡等小礼品,并鼓励说“下次欧回来”。
团队内部还有一套成熟的“话术宝典”:例如用“沉淀论”,说稀有卡“沉淀”在后面,暗示后续中奖概率高,用“转移论”将失败归因于外部因素,顺势引导消费其他IP。阿浩说,“核心就是要让用户始终保持‘下一次就能中’的期待。”
除了话术,直播间的氛围营造更是关键。一旦有人抽中稀有卡,主播会用尖叫、按铃和满屏特效制造“狂欢”,向所有围观者传递“中奖很容易”的错觉。在这背后,还有算法的精准推送。MCN机构会批量制作“出奇迹”的短视频切片,通过信息流投放,根据用户行为数据,筛选出最可能下单的用户,完成最终的“围猎”。
上海财经大学中国式现代化研究院特聘研究员、电子商务研究中心主任劳帼龄指出,拆卡直播作为融合了盲盒经济与实时互动的新兴消费娱乐形式,其兴起折射出年轻群体消费心理的变迁,同时反映了文化产业与互联网经济的深度融合。“这是一把双刃剑,”劳帼龄表示,“一方面,它催生了从卡牌生产、直播运营到二手交易的完整产业链,带来一定的就业机会,且卡牌通过IP联动与文化元素植入,成为传统文化出海的新载体。但另一方面,未成年人保护的现实困境凸显,成瘾性消费问题严重,而且陷入成瘾的已经不仅限于未成年人。”
◆ 让收藏回归本来的样子 ◆
这个野蛮生长的行业也存在着明显的监管灰色地带。
记者在黑猫投诉平台检索发现,近一年来关于“未成年人拆卡消费”的投诉层出不穷。典型案例是:未成年人在家长不知情的情况下,在直播间消费数百甚至数千元。当家长发现并要求退款时,商家常以“商品已拆封,影响二次销售”“无法证明是未成年人本人操作”为由拒绝。与游戏产业严格的实名认证和人脸识别不同,直播间的年龄验证往往只需用户在客服询问时回复一句“非未成年购买”,形同虚设。
此外,“重塑包”等欺诈行为也屡见不鲜。一些不法商家利用可视工具伸入卡包气孔筛选内容,将没有稀有卡的“垃圾包”重新封装后出售给消费者。更有商家在概率标注上玩文字游戏,将多种稀有度的卡牌概率笼统地标注为“1/6”,而其中最稀有卡牌的真实概率可能低至1/1296,普通消费者根本无从分辨。
卡牌作为“谷子”的形态之一,大多拥有正版IP授权,卡面由专业画师绘制,印刷精美,光刻、压纹、烫金等工艺齐备,其文化价值和市场空间本应被肯定。但这个产业正经历着一场危险的异化:收藏的本质被稀释,博弈的成分被放大;长久的情绪价值被短暂的多巴胺刺激所取代;价值增长的收藏预期,被迅速贬值的残酷现实击碎。当理论上需要6480元才能抽中的卡,转手只值200元——这种断崖式的价值落差,已远非正常的市场波动所能解释。
劳帼龄认为,面对拆卡直播中诱导消费、未成年人非理性参与等乱象,监管部门与平台治理的介入不仅必要,而且需从多维度构建解决方案。“法律层面,需明确行为边界,完善制度设计;平台治理层面,需加强身份验证与消费管控,加强话术监测与内容过滤,同时要求概率透明公示。”她强调,“更进一步,还需要家庭、学校、行业的协同,以及监管部门的专项治理。唯有多管齐下,才能呵护新业态健康成长。”
同时,身处其中的消费者也需要重新审视“收藏”的意义。它应当是基于热爱的主动求索,能带来长久而深刻的满足感,而不是一场被算法、话术和概率游戏裹挟的被动消费。
青年报·青春上海见习记者 王馨怡/文、图
编辑:张红叶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