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项QC成国、35项专利!东方枢纽上海东站有一支勇当尖兵的青年突击队
2025-10-16 青年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秦春

东方枢纽上海东站A3-01项目是上海东站站城空间的核心组成部分,建成后将成为上海迎接全球访客的新门户。10月16日,记者从上海建设交通团工委了解到,目前东站中心岛区域底板建设已经提前完成。这背后,有一支充满拼劲与干劲的青年队伍——中建八局上海东站项目青年突击队,队伍里最小的队员年仅23岁。

“第一次到现场,场景令人震撼”

这支由48名青年组成的突击队,最小成员仅23岁。2024年末,当他们走进现场,展现在他们眼前的并非坦途,工期紧张、工况复杂、施工组织千头万绪……一道道难题等待他们去破解。

毕业于同济大学力学专业的00后陈嘉隆是队伍里的技术骨干,负责技术方案编制、审批流程管控及现场技术复核等工作。

第一天走进施工现场时,陈嘉隆被眼前的场面深深震撼,这是他第一次看到那么多大型机械林立:“130台机器遍布9.8万平方米的土地上,宛如一片生机勃勃的钢铁森林,也正是我们领导常说的‘大干快上’的生动写照。”

最初,由于参加工作时间不长,和这个项目从无到有一样,陈嘉隆要从头开始学起。尤其是在看方案的时候,他有很多地方不明白,对桩基阶段的图纸也不是特别熟悉,往往需要向前辈们请教具体怎么看图,要着重关注哪些细节,有哪些点需要特别注意。

同为00后的陈佳乐2022年大学毕业,现在是上海东站项目质量工程师。他坦言:“刚进场时条件艰苦,但项目意义重大,这让我们所有人都铆足了劲。”据他介绍,在“铁军精神”的感召下,项目关键节点均提前完成,2A区底板提前17天,3A区底板提前27天,为后续施工赢得了宝贵时间。

“刚出门5分钟,衣服就换了个色儿”

项目位于东站中心区域,承担着场地南北通向的枢纽任务,因此,实现总平面布局的快速转换是面临的关键挑战。对此,陈嘉隆及其技术团队在进驻现场后,首先对构件吊重与吊次进行了精准模拟,据此科学布设塔吊位置,为后续施工创造了有利条件。此外,针对场内交通与土方外运需求,团队前瞻性地制定了以东侧钢栈桥和西侧混凝土栈桥为核心的交通方案,确保了土方外运通道的畅通。

底板施工阶段,如何治理和提前预防地下室渗漏是重中之重。为此,陈佳乐与团队主动介入设计前端,推动将原定的涂料与卷材复合施工方案优化为双层卷材覆盖,显著提升地下防水体系可靠性。

6月起,陈佳乐就开始辅助团队与工程设计研究院共同开展适配墙试验,项目签约搅拌站浇筑四面对比适配墙,并加装应力感应装置,研究适配墙应力变化,实时监测裂缝产生情况,从中筛选混凝土成型质量较好的搅拌站;7月中旬起,适配墙试验表现优异的混凝土搅拌站供应的混凝土正式应用于底板施工,有效从源头保证混凝土质量减少渗漏风险。

除了技术攻坚,陈佳乐还负责进场所有材料的质量验收工作,严把材料进场验收关。“规范和标准就是我们的底线,”他说,“哪怕误差再小,也必须符合要求。”

标准,同样是陈嘉隆工作的焦点。“在现场工作时,我们会携带图纸和卷尺进行测量,确保每一步都达到标准。”陈嘉隆解释说,“比如检查现场脚手架是否按照规范及方案要求搭设;复核底板钢筋、预埋件是否在允许偏差之内。”

在科技研发与工程实践领域,陈嘉隆及其技术团队凭借强大的创新实力与前瞻视野,荣获7项上海市QC成果,其中包括4项2类成果与3项3类成果,在知识产权方面共申报专利35项,涵盖4项发明专利与31项实用新型专利,为项目建设注入坚实的科技动能。

上海今年的夏日超长待机,不断刷新徐家汇气象观测站建站以来夏季长度排行榜,高温日数也破了历史纪录。烈日骄阳下,在工地上工作更加辛苦。对此,陈嘉隆笑着说:“出门5分钟,衣服就会换个色儿。往往刚走到现场,浅蓝色的工装被汗水湿透后就变成了深蓝色,但我们早就习惯了。”

“看着平地起高楼,自豪感会油然而生”

据项目经理介绍,目前项目处于地下结构施工阶段,中心岛区域底板均已提前完成,中心岛区域夹层板完成约80%,中心岛区域正负零顶板完成约25%,1B区土方和钢支撑正在施工。下阶段将重点进行1B、2B、3B区域土方开挖及地下结构施工、地上钢结构施工和T3核心筒施工。

陈嘉隆告诉记者,从第一次动土到浇筑第一块底板,项目建设的每一个重要时间节点,都会合影留念,仪式感十足。“对我而言,这是非常有纪念意义的一件事情,因为这是我们拼搏奋斗的具象化,一切的努力付出,都浓缩在这些不断更新的合影里。”

“当看到项目一点点壮大,建筑逐渐成形,这种随着平地起高楼而来的成就感是无法替代的,会非常自豪,同时也会觉得之前遇到的困难或者问题都成了过眼云烟,一切都是值得的。”陈嘉隆说。

同样地,从打桩遇阻到管线报警,从技术茫然到主动求解,陈佳乐在一次次挑战中快速成长。“越是难啃的骨头,我们越不能退缩。我要像前辈们一样,牢牢守住工程质量的生命线。”

“青春是奋斗的底色,我们这支年轻的队伍,要为上海东站的建设贡献青春力量。”项目突击队队长、安全总监孙登攀说。在工地现场,这支青年突击队不仅在建设上海东站,也在建设自己的人生,随着每一方混凝土的浇筑、每一根钢筋梁的架设,日渐清晰、日益丰满。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秦春

编辑:陆天逸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总机:021-61176117 |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