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剧《太和正音》开启上海国际艺术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浓度飙升
2025-10-17 文教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郦亮

昆剧《太和正音——故宫昆曲萃集》(第一季)10月17日晚于上海大剧院的上演,拉开了第24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的序幕。据悉,在接下来近两个月时间里,艺术节将举办各类演出活动500余项,共计1200余场,真正成为“艺术的盛会,人民大众的节日”。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持续报道上海国际艺术节多年,由一台戏曲作品作为开幕演出,这并不多见。《太和正音——故宫昆曲萃集》(第一季)由上海昆剧团和故宫博物院联合出品,2024年12月11日首演。“太和正音”的一个“正”字其实是最吸引人的。“正”字体现在演出的各处。首先所有的剧本都来自故宫博物院的馆藏,这确保了观众所看到的是当年皇帝看的最原汁原味的宫廷戏。其次上海昆剧团还曾派吴双等参演艺术家到故宫研究剧本,寻找艺术感觉,力求取得正经。而为了让观众有身临其境之感,在上海的舞台上甚至还把故宫皇家戏台“畅音阁”也复制过来了,皇家之气扑面而来。

此次演出特邀田沁鑫担任总导演,罗周整理改编,张铭荣,谷好好,张静娴、李小平分别担任《江州送酒》《中秋奏凯》《长生殿·重圆》艺术指导。上海昆剧团集结“五班三代”强大演出阵容,《江州送酒》和《长生殿·重圆》分别由梅花奖得主吴双,黎安、罗晨雪领衔主演,余彬、胡刚、张前仓等出演。《中秋奏凯》则由“昆五班”青年演员张艺严、钱瑜婷、马填钦等主演,勇挑武戏大梁。

《太和正音》成为今年上海国际艺术节的开幕演出,也显示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这个盛会中的分量。舞剧《龟兹》从克孜尔石窟壁画的乐舞钩沉东西方文明在丝绸之路上的文化交流史。舞剧《王阳明》以中原文化和贵州少数民族文化的交融为基底,用舞蹈诠释东方哲学,展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至今的生命力。新编京剧《戏里戏外》打造“京剧音乐剧”的新形态,传统折子戏融入载歌载舞的民国戏班悲欢传奇。杂剧《伪装者》以多戏曲剧种融合的方式,让热门剧集在剧场中焕然新生。

上海国际艺术节从来不缺“上海元素”,但今年上海出品的“上海叙事”尤为集中。评弹《菜肉馄饨》是吴侬软语的城市轻喜剧,展开上海当代市井生活的细腻画卷。《繁花》终季延续前两季的叙事脉络,讲述一群人在时代巨变中的重逢和别离,以方言叙事为根基,深入挖掘上海的城市情感脉络和人文底蕴,弄堂江湖汇入时代浪潮,在流动的舞台上呈现动态的上海精神画卷。芭蕾舞剧《百合花》改编自上海老作家茹志娟同名短篇小说,以独特的芭蕾语汇,让解放战争里超越血缘的“团圆”翩然绽放于舞台。

本届艺术节也是国际性色彩尤为突出的一届。据统计,主板块的55台129场演出,境外项目占比约六成。巴伐利亚国家歌剧院、马林斯基交响乐团和芭蕾舞团、维也纳爱乐乐团等国际名团轮番亮相。其中,巴伐利亚国家歌剧院阔别中国观众41年后归来,前所未有地在上海大剧院开启驻演模式,在一星期里保持每天翻台,轮番上演歌剧《漂泊的荷兰人》、歌剧《奥赛罗》音乐会版和管弦乐团交响音乐会。上海国际艺术节联手马林斯基交响乐团,极有魄力地推出“马勒交响曲全集”,惊动全世界的“马林斯基粉丝”和“马勒粉丝”。

每年上海国际艺术节的系列呈现都很受关注。随着今年上海国际艺术节正式开幕,“粤港澳大湾区文化周”同步启动,包括粤剧、新马戏、芭蕾舞剧和儿童剧在内的7台15场演出,以及广东美术百年大展,让人们在浦江畔感受大湾区文化的多元魅力。

继去年北京人艺在上海的成功驻演,今年,陕西人艺再接再厉,带着五部“陕派话剧”——《主角》《星空与半棵树》《白鹿原》《生命册》《平凡的世界》——亮相上海国际艺术节的舞台,展现茅盾文学奖的厚重文字与舞台艺术产生的化学反应。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郦亮

编辑:张红叶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总机:021-61176117 |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