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上海|微专业,大能量:如何打造超越一纸文凭的竞争力
2025-10-20 青年

2026届上海市高校毕业生秋季校园现场招聘会。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昕璐/文 吴恺/图(除署名外)

家庭教育微专业为师范生打开“家长视角”,增强共情能力,创意传播微专业为文科学子插上多媒体技能的翅膀,数字贸易与管理微专业也能赋予非商科学生跨境电商运营能力……当下,申城多所高校正加速布局“小而精”的微专业,通过跨学科技能培养、校企协同育人等模式,摆脱人才供需错配困境,提升毕业生就业竞争力。微专业究竟为学子带来了怎样的改变?青年报记者走进这群毕业生的成长故事。

“六边形战士”,微专业重塑求职赛道

徐苏婷 受访者/图

华东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2025届毕业生徐苏婷,是跨学科技能培养的直接受益者。她辅修的“创意传播”微专业融合了传播学、市场营销、创意设计、短视频制作等多学科知识,让她从传统文科背景突破到复合型人才赛道,最终成功入职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在求职市场上,微专业帮助我踏上了一条新赛道。”徐苏婷说。在竞争激烈的就业市场中,仅凭一纸文凭,能否真正站稳脚跟? 大二那年,徐苏婷就报名了首届“微专业”选修计划。她观察到,与传统的辅修专业不同,微专业课程设置更聚焦、周期更短、内容更贴近实战,可谓“轻量化学习,高浓度成长”。

“我当时就想,汉语言文学是我的根基,传播与之天然相关,如果能在此基础上拓展一些新媒体、品牌策划方面的能力,未来的路会不会更宽一些?”徐苏婷道出自己的初衷。一周上两门课,不占用过多时间,却能将有限精力集中在最核心的技能上。“微专业让我的学习更聚焦,也更高效。”

多一项技能,就多一分竞争力。徐苏婷所在的微专业班级虽然规模不大,但学生背景多元——有学政治、历史、经济的文科生,也有来自理科专业的同学。

两年时间,她学习了七门课程——数字品牌传播、创意设计思维、创意文化与媒介融合、广告传播、版面设计、短视频制作与自媒体应用、创意营销传播,每一门都紧扣当下市场需求。

“老师非常专业,讲课不空洞,总是结合真实案例,让我们边学边做。”在老师的鼓励下,徐苏婷还和微专业同学组队参加了2024年第16届全国大学生广告艺术大赛,从课堂到赛场,真正用作品检验所学。尽管并非设计科班出身,但她凭借在微专业中学到的版面设计与视觉表达技巧,反复打磨作品,最终凭借一组Zsiga(泡玛特旗下的一款潮玩IP)关于爱与接纳的“Ins风”日记,斩获了上海赛区平面广告类三等奖。

徐苏婷还与室友组队参加某品牌校园挑战赛,将微专业所学的品牌与营销知识灵活运用,最终跻身全国前十。“微专业教会我如何将想法落地为可执行的项目。”

学习期间,老师会不时推送实习机会,帮助大家打开通往实践与就业的大门。毕业季来临,徐苏婷自然而然地把微专业的学习经历写入了简历。她发现,在面试中,微专业的经历常常成为面试官关注的焦点。“面试官会好奇你为什么要学这个,你学到了什么,你是否真的能用上。”

最终,她应聘的华为秘书岗位,也并非传统意义上的文职工作。“除了日常事务工作,组织氛围建设也是重要的一方面。我们还要根据组织或部门业务属性和员工特点,参与策划组织颁奖、赋能、沙龙、团建等活动,这就会用到活动策划、宣传海报设计、视频剪辑等技能。”徐苏婷欣喜地发现,在微专业里习得的技能都派上了大用场。

回望这段微专业的学习经历,徐苏婷感到,最终能坚持下来的同学,往往都是那些愿意在本专业之外“多走一步”的人。“只要你坚持下来,收获一定是实实在在的”,因此,徐苏婷建议,在本专业学有余力的情况下,可以主动选择一门微专业或其他跨学科课程。

读懂家长心声,00后幼师的共情力修炼

徐睿琪 受访者/图

华东师范大学学前教育专业2025届毕业生徐睿琪站在教室门口,望向一群刚刚入园的“萌娃”,有的怯生生地躲在妈妈身后,有的已经大胆地跑向滑梯。她的脸上带着微笑,心里有一种踏实——这份从容,不仅来自她四年的学前教育专业功底,也来自那张“微专业”证书背后的知识积淀。

“我赶上了学校第一届微专业的浪潮。”徐睿琪回忆道。大二那年,学校推出微专业选修计划,她一眼就看中了“家庭教育”这个方向。不同于传统辅修课程需要投入大量时间和精力的特点,“微专业体量小、时间短、压力小,却更聚焦,也更贴近我的兴趣和专业。”她说。

徐睿琪对比了课程表,发现家庭教育微专业不仅有传统的家教理论,还有特殊儿童家庭教育、国际家庭教育前沿等新颖内容。“这些课和我的本专业有交叉,也有补充,我觉得未来会用得上。”试听之后,她毫不犹豫地报了名。

微专业的课程被贴心地安排在周三下午和周五晚上——这两个时间段通常没有主修课,成了继续充电的黄金时间。班上一大半同学都来自学前教育专业,大家心照不宣:我们都想成为更懂孩子,也更懂家长的老师。

“最大的收获,是学会了用‘家长视角’看问题,在为人处世中平添了一种共情力。”徐睿琪说。作为一名刚刚大学毕业的00后,徐睿琪虽然不是家长,但课程让她不断回望自己的童年,也开始理解如今的父母在教育中的期待和关切,希望以这份视角和温柔之心帮助小朋友健康成长。

毕业季,徐睿琪通过校招很快就锁定了就业单位,得过奖学金、有学生党员的身份以及微专业学习经历,都成了徐睿琪的求职加分项。几乎没有波折,徐睿琪进入了自己的意向单位。她期待,这些赋能本专业的知识和技能,也会在未来的工作中切实发挥出作用。

回望微专业的学习,徐睿琪认为,选择应该源于兴趣,在自己的专业外去学习自己感兴趣的新知识。同时,所学微专业如能与本专业有一些交叉或者补充,可能会在之后的学习和工作中产生优势。当然,也可以选择和自己本专业毫不相干的微专业,一方面可以拓宽自己的视野和思维方式,另一方面也可以给未来的就业提供一些新的可能。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昕璐/文 吴恺/图(除署名外)

策划:高玲

编辑:郭佳杰 张红叶

来源: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总机:021-61176117 |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