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报废的共享单车设计成“城市家具”,立达学子的这组装置获得特设大奖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范彦萍/文 受访者/图
当生锈的单车骨架在青年学子的巧思中绽放出植物的新芽,冰冷的城市工业代谢便被重新赋予了生命的温度。
由上海市艺术教育委员会、上海市文化创意产业促进会、中国创造学会创新转化分会联合主办的立达设计奖第四届国际大学生校园设计大赛颁奖典礼10月21日举行。其中获得特设大奖的《花趣》装置的原材料竟然是报废的共享单车。今年在新天地作为城市家具展出后,日前,《花趣》装置被运回了学校,成为不少学生驻足打卡的热门装置。
有感于共享单车频频报废,师生携手将城市垃圾变成艺术装置
《花趣》装置的指导老师、立达学院艺术设计学院室内与景观专业主任田佳丽告诉青年报记者,作为环境专业的老师,一直以来都在关注双碳城市的话题。学校地处偏远,师生出行有时候不得不借助共享单车,但在日常调研的过程中,大家发现共享单车报废情况比较多,很难回收利用,某种意义上已经成为城市垃圾。在成立工作坊,头脑风暴的过程中,师生专家都对共享单车拆解再利用,作为艺术装置的原材料这个创意很感兴趣。“一方面,这个想法很接地气;另一方面,自行车的体量适合学生DIY。”
在向滴滴青桔购买了一些报废的共享单车后,学生们分组分别制作了《花趣》装置,设计了蒲公英、梅花和荷花不同的系列。
田佳丽告诉记者,原以为拆解再利用共享单车轻而易举,在实操过程中,工厂方面表示,由于单车上的零部件金属不是同一种金属,需要克服熔点不同等施工方面的问题。在设计上,如何将工业报废的垃圾和富有生命力的植物结合起来也是难点之一。学生们先画了手稿,之后举办讲座,设立工作坊,邀请老师、企业、专家等一起来探讨解决方案。
据了解,环保艺术装置《花趣》出炉后,成功入选2025“设计上海@新天地设计节”,并于今年在上海新天地核心街区盛大展出。这组作品直面城市“共享单车废弃潮”痛点,以“拆解-再生-共栖”的循环设计逻辑惊艳亮相,将300余个废弃单车零件解构重组,巧妙融入植物意向,形成“机械-自然”共生的独特形态,赋予冰冷工业废料盎然生机与生态美感。装置分散布局于新天地广场、连廊与街角,构建一条充满“寻找与偶遇”惊喜的沉浸式观展路径,邀请公众重新思考城市空间的无限可能。展出期间吸引超万人次互动体验,不仅成为艺术节期间的现象级打卡点,更以其深刻的环保理念和青年创造力引发社会广泛关注,成为产教融合赋能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生动典范。
“参与这个项目的学生以前没参与过落地的项目。当他们看到真的有人带着老人小孩坐在装置上小憩,装置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城市家具后,感到十分欣慰。原本在拆解的过程中,金属切割很锋利,我们故意让工厂做了处理,让装置能被使用起来。”

延伸赛事价值,深耕设计实践
据了解,立达设计奖第四届国际大学生校园设计大赛吸引了来自全球千所高校的参赛选手积极参与,共收到海内外高校作品42000余件,涵盖非命题类、企业命题类与社会公益类三大赛道。
上海立达学院校长黄亚钧表示,本届大赛以“初心•用设计感动世界”为主题,既是对奖项创办初衷的回望,也是饱含对青年设计师践行社会责任、传递人文关怀的寄望。越来越多青年设计师由此起步,以初心为根基,用设计传递温度、让设计超越技艺,承载起对生活的洞察与责任担当。
中国创造学会党委书记、副理事长张志胜表示,当前我国设计行业迎来发展机遇,国家密集出台政策为设计产业创新指明方向。在本届大赛中,青年参赛者的作品涵盖AI生成艺术、可持续设计、非遗文创融合以及智能学习空间构建等多个前沿方向,生动回应了国家宏观政策导向,尽显当代青年设计师的国际视野与创新精神。
百位行业权威专家经过初审、复审及终审,最终产生非命题类、社会公益类以及企业赛道的金奖、银奖、铜奖共102项。
上海产学合作教育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陈敏指出,本届赛事增设企业赛道正是对产教融合理念最生动的实践诠释。协会计划联动更多会员企业参与命题共创,推动高校课程体系与产业需求深度对接。同时她期待赛事持续培育更多复合型设计人才,为设计行业注入源源不断的青春力量。
第四届“立达设计奖”围绕成果展示、资源对接、专业交流三大核心,开展系列活动,进一步延伸赛事价值,彰显学校在设计人才培养与产教融合领域的深度实践。
据了解,此次组委会举办了优秀作品展,集中呈现本届大赛各赛道获奖及优秀入围作品。展品覆盖三大类别:既有突破思维边界、展现创意张力的非命题创作,也有贴合市场需求、具备落地潜力的企业命题方案,以及聚焦社会议题、传递温暖力量的公益设计作品。每件作品均凝聚着青年设计师对专业的热爱。展览采用沉浸式布局,整合图文展板、实物模型、数字交互等形式,全方位解读设计理念与应用场景,吸引嘉宾、参赛者及师生驻足观赏、交流品评。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范彦萍/文 受访者/图
编辑:张红叶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 相关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