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时评|不越界的背调,才能让双方都有安全感

青年报·青春上海评论员 张逸麟
就业是民生大事,背景调查这一招聘常规环节,近来却引发关于是否“越界”的讨论。部分背调公司和用人单位将求职者的医疗记录、生活私事等信息作为“风险提示”,这样的背调是否合理合规?
据媒体报道,有一位求职食品企业的女士,因为9年前的一桩维权诉讼中的被告身份而被亮起了背调“黄灯”,背调公司只看记录、不问因果的态度让该女士非常无奈。也有应届毕业生被企业要求填写“有无男朋友”等信息,且身边许多同学都有类似经历,引起了“过度收集信息”的担忧。更有甚者,一位男性求职者由于前单位同事一句“生活作风存在问题”,入职后的薪资打了折扣,闹上法庭后,法院证实相关背调信息并不符实,这样的纠纷令双方都蒙受了损失。可见无标准不透明的背调,只会让供求双方平添隔阂,一旦无边界地延伸、滥用,甚至会触及法律红线。
背调最初多见于外企,如今已广泛应用于多个行业,成为不少机构招聘的常规流程。其核心是通过了解、核实求职者的学历资质、工作经历、工作能力等信息,判断其简历和陈述是否属实,进而为用人机构判断其与拟聘用岗位的适配度提供依据。关于背调属性存在的信息差,导致医疗、诉讼、借贷记录这些求职者认为保密的隐私信息,往往是某些企业、行业非常看重的背调元素。一位资深HR表示,一些隐性疾病患者不适合某些岗位,因此调查医疗记录很有必要,而有的涉及财务的岗位,则非常重视求职者的经济情况。企业有基于现实特定要求的背调需求,属情理之中,关键在于背调的内容、范围、方式理应公开告知求职者在先,并获得授权,而不是背对背搞暗箱操作,甚至“越界”调查。
有的用人单位在委托背调机构时,没有严格明确背调范围,过度收集的结果自然是一笔糊涂账;有的用人单位和背调机构在执行时超出授权协议范围,不求证、“一刀切”,甚至窥探求职者隐私。我国《劳动合同法》第八条明确规定,用人单位有权了解劳动者“与劳动合同直接相关的基本情况”,但这一权利并非无限延伸。《个人信息保护法》规定,处理个人信息应当遵循合法、正当、必要和诚信原则。收集个人信息,应当限于实现处理目的的最小范围。用人单位的背调不能只看到《劳动合同法》赋予的自主权,而忽视《个人信息保护法》划定的边界。
与岗位履职无关的信息成了入职的“黄灯”,本身就在消解背景调查的效率。何况“越界”的背调,往往会给求职者贴上“隐形标签”,放大不安全感。比起一次求职失败,“标签”带来的求职焦虑往往让人更为困扰。
因此,严格执行个人信息保护法中与收集信息相关的“最小必要”原则,是厘清背调边界的关键。用“必要”原则圈定“查什么”,用“最小”原则锚定“怎么查”,并在公德上最大程度地保护被调查者的社会利益。有法律专家呼吁制定《个人信息保护法》在用人场景的具体实施细则,构建透明化背调流程,明确劳动者隐私权与用人单位知情权的边界,推动形成合规、专业的人力资源市场治理生态。
归根结底,立法细化和行业自律皆不可或缺。企业要摆正用人标准,背调有的放矢、务求精准,既不应用“放大镜”去探究求职者的过去,也不必用“有色眼镜”去审视无关的生活细节,而忽视了求职者与岗位的匹配度。此外企业的风险意识提高了,法律意识也要跟上,遵照合法合规的方式,才能防止背调沦为侵犯求职者个人隐私的“背刺”。供求双方都有了“安全感”,以背景调查构建信任的效果就真正体现了。
近年来,社会上一直呼吁创建友好型就业环境,这份友好有赖于用人单位和求职者的双向奔赴,也体现在入职时双方的开放、坦诚和尊重。有理有度的背景调查,才不至于被滥用、走偏,动摇劳动力市场的公平根基。
青年报·青春上海评论员 张逸麟
编辑:张红叶
编审:陈晓培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 相关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