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征,首次在“小叶子”中试点组建“进博寻访团”,上应大出新招让志愿服务延伸为长效育人成果
2025-10-24 青年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昕璐/文 受访者/图

又是一年进博时。10月24日下午,上海应用技术大学第八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志愿者出征仪式在奉贤校区举行。记者获悉,为充分发挥志愿服务的实践育人功能、推动志愿服务与人才培养的深度融合,校团委今年首次试点组建“进博寻访团”,让志愿服务延伸为长效育人成果。

  ※  让志愿服务延伸为长效育人成果  ※  

校长汪小帆为志愿者队授旗,他代表学校对本届94名“小叶子”和老师们表示衷心的感谢和诚挚的问候。他指出,参与进博会志愿服务,是党和国家交给我们的一项重要政治任务,也是同学们增长见识、锤炼品格、提升能力的宝贵实践平台。

临行之际,他对上应“小叶子”们提出三点希望:一是希望大家传承优良传统,用责任心做好志愿服务。二是希望大家拥抱技术变革,用好奇心探索产业前沿。三是希望大家满载收获归来,用求知心赋能专业成长。在东方风来的进博现场涵养家国情怀和国际视野,书写上应青年自信自强、刚健有为的答卷。

校团委副书记魏晋介绍,今年将支持学生结合专业,在服务间隙以小组形式调研相关展区、聚焦前沿技术与产业创新,形成《进博前沿技术寻访记》。进博会结束后,将组织成员开展“进博归来话创新”分享活动,传递一线见闻与感悟,让志愿服务延伸为长效育人成果。

同时,校团委将充分发挥志愿服务的实践育人功能,引领“小叶子”们践行初心使命,彰显上应学子的青春风貌。同时,为更好地发挥党、团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优秀志愿者党团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学校已组建成立临时党、团支部。

  ※  是成长的旅程也是使命的传承  ※  

从懵懂“新叶”到成熟的二年级“小叶子”,2022级本科生冯楚然作为志愿者代表,分享了她的进博会志愿服务经历。去年,冯楚然在进博会新闻中心岗位工作。开幕式当天上午,新闻中心人潮涌动,一位来自德国的记者匆匆来到服务台,神情焦急地比划着,似乎在寻找某个即将开始的发布会。

“我恰好是德语专业的学生,迅速在脑海中调出日程安排,确认地点后,直接带着他穿过人群,沿着最短路线赶往会场。一路上,我用简单的德语与他交流,缓解他的紧张情绪。到达会场门口时,他松了一口气,对我竖起了大拇指。那一刻,我真切感受到语言和行动的力量——它不仅解决了问题,更拉近了彼此的距离。”冯楚然回忆起那一幕,仿佛还就在昨天。

她至今仍清晰地记得,那些清晨五点的朝阳与深夜的星光,还有每日轻松超过两万的步数。坦白说,每一次告别温暖的被窝,都是一场与自己的“较量”。但抵达新闻中心,看到媒体记者因“小叶子”的服务而露出的灿烂笑容时,冯楚然便深深地体会到,这份辛苦背后,是无比光荣的使命所在。

在这期间,她收获了许多爱——老师们的悉心关注,同学的互相照顾,在工作期间更是遇到了许许多多有趣的灵魂,来自全球各地不同种族不同语言的在各个领域发光发热的伙伴,每一位都是带着真诚与感动而来。

这段在新闻中心的经历,不仅是一次志愿服务,更是一次成长的旅程,一种使命的传承。今年,冯楚然毅然报名再次成为“小叶子”——作为一名中共预备党员,更有义务树立榜样,做好表率。她说,将以身作则,认真对待每一项任务,确保服务质量,展现中国青年的专业素养。

在三名“小叶子”的领誓下,全体志愿者庄严宣誓,表达志愿者践行志愿精神、服务进博的信心与决心。今年,学校还特意为“小叶子”们精心准备了志愿者专属“进博装备”,有以学校标识“知识之门”为元素设计制作的进博系列组合徽章,有“载梦远航”便携背包、“风雨护你”进博伞、“暖心倚靠”充气U形枕以及“元气撑屏”气囊手机支架。值得一提的是,徽章将以盲盒形式发放,鼓励相互交换,集齐成套,以此增强互动趣味。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昕璐/文 受访者/图

编辑:张红叶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总机:021-61176117 |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