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时评|匪我思存当导师,文学的疆域尽可不拘一格
2025-10-23 时评

青年报·青春上海评论员 郦亮 

著名网络作家“匪我思存”受聘为武汉大学文学院创意写作行业导师一事,近日引发热议。这热议本身就耐人寻味。

蓬勃发展的网络文学已经“登堂入室”,构成中国当代文学的重要一隅,是当前中国文化产品出海的一块“金字招牌”。尽管如此,“匪我所存”受聘为名校导师,还是让不少人感到意外。

按照固有思维,要在名校里当导师,给那些优秀学子传道授业解惑,此人必拥有超高学历,必写过很多论文,必拥有令人艳羡的资历。但是这些,“匪我思存”都没有。她有的只是2004年至今创作的23部网络小说,以及在网络文坛极高的人气和口碑。

我们不禁要追问,为什么莫言在北京师范大学、麦家在浙江大学、毕飞宇在南京大学、格非在清华大学当教授,感到意外的人不多,而网络作家“匪我思存”受聘武大,而且还只是一名导师,就引发一片惊呼。

归根到底,时至今日在一些人的心里,网络文学依然是难登大雅之堂的“二等文学”,不仅不入流,似乎连称其为“文学”都有抬举之嫌。这种迂腐认识依然有一定市场,也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任何文学门类的成长都有一个过程。网络文学当然有它的“幼年期”。但是自“痞子蔡”1998年发表《第一次亲密接触》开始,中国的网络文学已经在将近30年的发展中,随着不少精品的涌现,变得有厚度,有张力,既有天马行空的奇幻大作,也有关注社会现实的磅礴力作。网络文学正在逐步成为一股自觉的文学力量。这股力量如此强大,如此势不可挡,以至于传统的主流文坛也必须正视起来,接纳之,甚至于向其学习。

在“匪我思存”所获众多奖项中,分量最重的应该就是第二届茅盾文学新人奖·网络文学新人奖。这些年中国作家协会大力扶持网络文学。除了纳入权威奖项的评选之外,还长期在鲁迅文学院等院校开设网络作家培训班,助力他们在专业的训练下可以在文学之路上走得更远。各地的网络作家协会雨后春笋般涌现。

网络文学已经跻身主流文学,或者说,它本身就是主流。甚至很多外国人了解中国文学是从中国网络文学开始的。一份最新的报告显示,中国网络文学海外活跃用户约2亿人,覆盖全球200多个国家和地区。网络文学海外本土作者已达130万人,海外本土创作作品已超200万部,海外创作生态已成规模。中国网络文学不仅“走出去”,而且引领了世界文学发展的潮流,这就是中国文学对于世界文学的贡献。

线上线下,原本就是文学传播的手段。网上发表的文学就低人一等,这是无论如何也说不过去的。网络文学早已不是不登大雅之堂的边缘之作。精品网络文学,已成为重要的文化生产力。

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对于“匪我思存”受聘武大导师一事,非但没有什么可以惊叹的,而是应该觉得,这样理所当然的事情终究还是发生了。

青年报·青春上海评论员 郦亮

编辑:陆天逸

编审:陈晓培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总机:021-61176117 |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