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还是太全面了!在互动体验中打开全民终身学习活动周
2025-10-26 上海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昕璐/文 吴恺/图、视频

以红纸为卷剪刻为笔,将民俗风情与美好祈愿凝于指尖流转的纹路;将上海绒绣技艺融入杯垫、笔记本的封面设计,流淌在日常的每一个美好瞬间;还有三林标布,与现代旗袍、创意香囊、生肖摆设结合了起来……上海是全球学习型城市,在全国率先提出了建设学习型城市的理念。10月26日下午,在浦东新区青少年活动中心设立的成果展示和互动体验区中,上海市第二十一届全民终身学习活动周暨浦东新区全民终身学习活动周温暖启幕。

  ◆  互动体验中感知学习无处不在  ◆  

互动体验区中,许多青少年正在和机器狗、人形机器人热烈互动。细心的观众会发现,这个秋意渐浓的时节,人形机器人竟然也穿上一件特别的马甲。这正是用三林标布定制的一件衣裳。市民朋友们可以在现场跟随三林社区学校的老师体验用三林标布缝制一枚独具韵味的香囊。

“一根经纬连古今”,三林标布市级非遗传承人刘佩玉告诉记者,三林标布纺织技艺是上海本土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其精湛的织造工艺、独特的纹样风格,承载着浦东三林地区数百年的纺织文化记忆。如今,三林标布非遗走出博物馆,扎根社区教育。一方面,通过“非遗传承人进社区”活动,让青少年、中老年群体近距离感受传统技艺,实现文化传承的“代际接力”;另一方面,将“终身学习”理念具象化,让居民在学习织造的过程中,既掌握了新技能,也增进了邻里交流。

上海绒绣,是中国的民间工艺美术品之一,又称绒线绣。170多年来,一代代的上海绒绣艺人对欧洲绒绣制作技艺不断改进,尤其在色、线、针法、技法上不断创新,逐渐形成了绣制技艺精湛、艺术风格独特的上海绒绣。2011年,上海绒绣被选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如今,在高桥社区,绒绣成为推动全民终身学习、建设学习型社区的载体,吸引各年龄段居民参与。现场,高桥绒绣馆带来了素材包,经过一番指点,观众就能绣出一幅简易作品。

剪纸,这一流淌千年的中国非遗瑰宝,以红纸为卷、剪刻为笔,将民俗风情与美好祈愿凝于指尖流转的纹路,是传统文化鲜活的载体与表达。浦东新区万祥镇社区学校开出的剪纸班,让参与者在剪纸的温润里遇见美好生活。中国剪纸协会会员潘美娟走进校园,也走进敬老院,在教大家剪窗花、刻生肖中展示剪纸的神奇,播撒非遗传承的种子。

  ◆  让学习成为一种生活方式  ◆  

上海是全球学习型城市,在全国率先提出了建设学习型城市的理念。自2005年以来,上海已经连续举办20届全民终身学习活动周,当下,各区积极参与和探索开展全民终身学习活动的新模式、新路径,努力挖掘身边终身学习的典型人物和项目,营造全民终身学习的良好社会环境和浓厚氛围。

市教委介绍,上海紧密对接教育强市要求,在满足市民终身学习需求上持续发力,坚持以推动终身教育高质量发展为导向,充分利用终身教育数字化发展优势,不断扩大终身教育优质资源覆盖面,努力提升终身学习公共服务水平。

本届活动周主题是“让学习成为一种生活方式”。开幕式在徐汇区徐朗艺术合唱团带来的《唱支山歌给党听》中拉开序幕。4位来自不同领域的终身学习践行者通过情景微报告形式生动呈现了终身学习如何改变个体命运、服务社会发展的学习故事,体现了上海学习型城市建设的个体实践成果。

养老护理员、上海开放大学智慧健康养老服务与管理专业学生张小勤6年考取多张技能证书,用专业知识守护万家夕阳,用学习带来的温暖回报社会;来自奉贤的沈玉琴授艺传薪,推动滚灯艺术进社区、进学校,让古老的艺术真正地活起来、传下去;世界技能大赛金牌获得者、上海科创职业技术学院邵茹鹏将传统榫卯与数字智造融合,完成从普通学生到世界冠军,再到人民教师的跨越;退役老兵王坚政则用AI数字音乐教程,带领银发族奏响时代新声,在奉献中体验到幸福与认同。

来自张江镇社区学校和万科实验小学的诗歌朗诵《学习铸城,创见未来》,展现终身学习在社区和学校的蓬勃发展。

记者获悉,活动周期间,市级层面将重点开展上海市老年数字教育进社区行动、“行走人民城市”——上海市民终身学习人文行走红色文化主题活动、上海市民终身学习体验基地嘉年华等活动。各区也将围绕终身学习数字化转型、智慧助老、全民阅读等方面,开展富有区域特色的全民终身学习活动,更好地满足市民多样化、个性化的学习需求。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昕璐/文 吴恺/图、视频

编辑:陆天逸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总机:021-61176117 |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