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老不老,上海举行纪念夏衍先生诞辰125周年座谈会
2025-10-27 上海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郦亮

今年是文化大家夏衍先生诞辰125周年。虽然先生诞辰已是百余年之前,先生离世也已30年了,但是他给今天的文化界依然留有宝贵的启示。上海市作家协会今天举行“夏衍的精神遗产与当代价值—纪念夏衍先生诞辰125周年座谈会”。

夏衍孙女、作家、研究员沈芸今天说,上海在夏衍的文化事业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在祖父的朋友圈里,上海的老友是最重要的一个群体。譬如他与巴老的感情是众所周知的,巴金先生两赴朝鲜完成的中篇小说《团圆》,是经我祖父的提议,由长春电影制片厂改编成电影,我祖父时任文化部副部长,主管电影,这就是1965年元旦上映的、轰动一时的《英雄儿女》,著名的《英雄的赞歌》正是这部影片的插曲。

 “我一直认为,上海之于夏衍,如同绍兴之于鲁迅,北平之于老舍。今天,我们在这里探讨他留下的精神遗产及多重价值,仍然意义非凡。对于如烟往事的解释,有两种,一种是渐行渐远,一种是历久弥新,我更愿意相信后者。”沈芸说。

上海市作协党组书记、专职副主席马文运表示,夏衍与上海的渊源可以追溯到上世纪20年代,当时的上海市新文化运动的中心。夏老受党组织的委托,联系鲁迅,与冯乃超、钱杏邨等人一道发起成立了中国左翼作家联盟以及左翼电影小组。这两个团体迅速成为全国左翼文艺的核心阵地。在这个过程中,夏老自己也创作了很多作品。夏老一生写了七百多万字,却很自谦的说“其中可以留下来的只有《包身工》”;他参与创办的左翼电影小组,推动了中国第一批左翼电影的诞生;他的代表作《上海屋檐下》更是以上海弄堂为舞台,通过市井小人物在黄梅天里的挣扎与和解,将上海的城市肌理、市井烟火与时代洪流熔铸为一体。

在马文运看来,夏衍给后辈作家的最大的启示是教会他们如何与城市对话。“在夏老的笔下弄堂里的晾衣绳、石库门的青砖墙、跑马厅的钟声、黄浦江的汽笛……这些细节不是简单的地域符号,而是独特的上海美学,它既不同于北京的四合院文化,也有别于岭南的骑楼风情,在这种美学中孕育出来的平民文学,既拥挤又温暖,既琐碎又深刻。正是在夏老的创作思想影响下,一大批优秀的上海题材的作品走进千家万户。”

中国作协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副主席吴义勤认为,夏衍先生的所有作品焦点始终对准人民大众,尤其是社会底层的普通劳动者,笔下的人物都是在时代洪流中挣扎求索的平凡个体,这种深厚的人民情怀是夏衍现实主义精神的灵魂所在,新时代的文学创作要继承这一传统,自觉将身子俯向大地,将笔触伸向人民,书写生生不息的人民史诗。要弘扬深入生活的创作方法,夏衍先生的创作《包身工》源于扎实的实际调查,《上海屋檐下》奠基于对市井生活的细致观察,在信息爆炸的今天,这种扎根生活俯身大地的创作态度,尤显珍贵。新时代作家需要像夏衍先生一样,沉入生活深处,感受时代脉搏。创作出接地气有温度的时代作品。

《夏衍剧作十种》同时由百花文艺出版社推出。《夏衍剧作十种》收录了夏衍的十部经典剧作,话剧卷五部,包括《赛金花》《上海屋檐下》《法西斯细菌》《戏剧春秋》《芳草天涯》;电影卷五部,包括《祝福》《林家铺子》《革命家庭》《憩园》《烈火中永生》。十部作品以手术刀般的笔锋,用舞台与银幕构建现代文学的三棱镜,既折射出革命的激情,又透析着人性的暗礁。

 作品收录了作者的24篇“创作谈”,特请专家撰写与作品相关的24篇“扩展阅读”,并对时代背景、历史事件、文化风俗等作注近600条,收录300余幅珍贵历史图片,让读者感受到文字背后的历史温度。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郦亮

编辑:张红叶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总机:021-61176117 |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